吴本虎

郑连忠博士读本科和硕士时,曾是我的学生,后来他留校任教后又成了我的同事。他更是我的学友、知己,从结识到深交,已有20多年。师生和学友的情谊早已跨越了28岁的年龄差距,超越了时间和世俗眼光的考验。当连忠博士把书稿发来向我求序时,我颇感荣幸,又有些为难,觉得他向自己的博导许余龙教授索序似乎更为合适。他说自己博士毕业后进步不大,不敢开口。他还说,他厚着脸皮向我求序,是想借此再次聆听师长的教诲,也算是对20多年来师生情谊的一种念想。话说到这份上,我只能欣然答应了。

众所周知,阅读一本专著,对作者多一份了解,不仅能增进学友情,也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专著内容。在分享我对本书的看法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连忠博士,相信对本书读者会有一定的帮助。

连忠是一位自我要求很高的年轻人。他常说自己的科研进步不大,其实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他2018年才从英语系转入翻译系,2021年年初就为所在系拿到了第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没有相当高的水平,是很难从全国众多博士、教授申请者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他英译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先生的《名词和动词》一书,中方出版单位和外方出版单位分别是商务印书馆和劳特里奇(Routledge)出版社。试想,若是连忠本人没有相应的实力,原著作者和出版单位应该是不大愿意与其合作的。他起初联系作者和出版社英译该书时,并未想过能否申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他英译的原著是语言学专著,正是他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据我所知,他是不大愿意仅仅为报项目而选择并非自身兴趣的其他学科著作来英译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那份学术虔诚和执着。

连忠也是一位有情怀、有奉献精神的好老师。他至今已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过40多门不同名称的正式课程,其门数之多,涉猎之广,绝非普通高校老师所能想象。少数课程是他自己喜欢上的,大多数课程是为了缓解学院排课困难而承担的。他上一门,钻研一门,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教学中真正践行了教学相长。我还了解到,近六七年来,他在应邀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做培训讲座的同时,还为讲座学员组建了面向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四个英语创新教育实名微信群,其中初中英语创新教育微信群的成员早已多达500人。他不仅为中小学英语教师搭建交流平台,还坚持无偿为他们答疑解难,默默地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情怀,没有奉献精神,这种坚持是很难做到的。

连忠还是一位有坚定学术追求的青年学者。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1997年的一个上午,还是大一新生的连忠在课后找我畅谈他为学院学生会创建科研社的构想并让我谈点想法。我们竟然不知不觉地谈到下午上课前几分钟。那是我和连忠的第一次深谈。我和连忠的学友情谊随着我们一次次深谈越来越厚重,不知不觉中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学友、知己。他在撰写硕士论文时的丝丝清新想法让我深深感受到后浪可期。他在同台切磋课程发展时体现的深厚学术积淀让我屡屡得益于后生新锐。他与我联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共同探索让我每每领略到携手攀登后的欣喜。连忠在读博士时,博导许余龙教授曾基于自己的研究兴趣给连忠选题建议,连忠认真思考后却希望能自主独立选题。我得知后,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因为我相信容易走的路可能确实更好走,但只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

连忠博士的这本专著是他三年读博生涯的学术成果,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涉及自然语言逻辑,内容有其专业性,全面公允地做出评价,并非易事。这里,我仅与读者朋友分享三点阅读感受。

就所涉学科而言,本书的内容是跨学科也是跨语言的,涉及形式逻辑、对比语言学、英汉对比与互译、平行语料库等诸多领域。作者面向自己的研究问题取精用宏,融会贯通。值得一提的是,对比语言学和英汉对比与互译是作者读博时的专业方向,而形式逻辑和平行语料库等领域则是作者踏实钻研过的。作者平日里经常研读欧文·柯匹(Irving M.Copi)等学者的《逻辑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ogic)等逻辑学著作,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博期间组织过殷海光先生的《逻辑新引》读书会,系统掌握了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作者曾教过多轮“计算机辅助翻译”“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课程,在语料库建设和利用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感受。

就实用价值而言,本书既有析取关系标记“或”的逻辑归纳,又有虚词“或”的多义辨析及用法详解。可以说,这是基于实证依据和逻辑探析构建起来的虚词“或”“or”的用法大全和译法大全之雏形。例如,书中所述的“‘或’类析取关系标记确实一般不出现在疑问句、否定句和无条件句中”将“或”的逻辑语义分析和句法语用考察结合在一起,明示其语义特征和用法区域。又如,在译例分析中,基于对赵元任等译者的不同译法的考察,书中有如下归纳:“英语原文‘no pictures or conversations’和‘without pictures or conversations’译成汉语时,几乎所有的译者都避开使用‘或’,而用‘(既)没有……又/也没有……’的关联手段,或者将原文的‘or’改译为‘和’。”这种基于多部译著语料的译法归纳,可以作为笔译的参考或指导。

就创新思维而言,本书作者开设并教过多轮“创新思维与英语学习”通识课程,在本书中也面向真实,抛开成见和偏见,对未知领域保持相当强的洞察力。在其“识别程序”部分指明了“所要研究的英汉语析取关系表达法并非事先就已经全部知晓的,所知道的只是一些他人的相关论述或知识”。这宣示了对析取关系的研究着眼于包括所有已知存在和未知存在的全貌。前人积累的相关知识只是研究的出发点。其研究目标不仅仅是探寻自然语言中析取关系的未知存在,而是洞察其存在形态的全貌。正是这种务实探索的勇气和创新思维的品质,让作者的这份学术成果有了较多的研究发现。

毋庸讳言,本书的论述尚有不完美之处,在论证的紧凑和学理的升华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不过,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必能激励连忠博士在科研之路上不断超越自我,也将给有类似学术兴趣的读者奉上一份滋养心智的精神食粮。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