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语例采集和讨论的起始语种

3.3.2 语例采集和讨论的起始语种

从建成的英汉双向平行语料库中采集含有析取关系的句子,先从哪种语言着手开始采集,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主张从汉语出发,接着考察其英译,然后再看英语语料及其汉译。从汉语出发,也就意味着对汉语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这样做,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从弱势语言出发,有助于揭示弱势语言的个性,尽可能避免强势语言的影响遮蔽我们的视线。这里的强势弱势是指国际影响力及语言学上的描写成熟度(潘文国,谭慧敏,2006:307)。与强势语言英语相比,汉语显然属于弱势语言。潘文国和谭慧敏(2006:106;307)倡导在对比中强调对弱势语言的个性的关注,对比研究中的“少数化”(minorization),即从非英语和弱势语言出发,能更多地发现非英语语言的特色。

第二,命题逻辑虽有普适性,但毕竟起源于使用印欧语言的西方。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既有的绝大多数逻辑思想都源自西方并用英语来表述。若从英语出发,必然会影响我们发现汉语中析取关系的实际表达法。而我们语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弊病往往是将印欧语言(特别是其中的英语)的世界观或认识方法“过高地评价为惟一可能的方法”(徐通锵,2005:8-9)。在考察不同的语言结构和其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时,不能厚此薄彼,把某一种思维方式、某一种理论体系看成唯一的方式和理论。

第三,语言对比研究中,母语的语感非常重要。语料库(尤其是对应语料库)的选材过程通常以建库者的母语语言系统为出发点(Granger,et al.,2003:47)。这不仅是实际情况,也有合理之处,因为建库者的母语语感无疑比建库者的外语语感更加敏锐和准确。叶斯柏森就非常重视语言比较研究中本民族的语感:

在比较词汇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词所表示的事物由于不同语言的不同习性而以不同的方式分类,在一种语言中融为一体的东西在另一种语言中却被区别开来……语法上也是如此,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分类及区别都是不同的。因此,在研究一种具体语言的语法时,重要的是尽可能仔细地了解该语言中实际存在的区别,而不是建立一个未经该集团或该民族的语感认可的、实际语言事实不能表现的范畴。(Jespersen,1924/1951:49)

第四,英语的析取关系标记“or”可以连接词、短语、小句和句子等语言单位,而汉语缺乏这种“通用并列连词”(傅玉,2012:32)。汉语里的复合句多用“意合法”(王力,1984:89),其析取关系表现法更加灵活多样。一旦从英语出发,汉语中特有的析取关系表达法被遗漏的可能性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