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不确定性
van Dijk(1979:452)认为,“or”在语义上连接的是说话者所未知的两个可能世界里的两件可供选择的事实。这一观点提示了说话者表达析取关系时自身认识状态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析取关系表达的是主体对析取支的认识状态的不确定性。析取词在命题逻辑中只表示真值之间的运算关系,一旦通过语言来表达反映现实世界,表达者的主观认识状态就必然介入。支命题是语言表述者对外部世界的判断,而支命题之间的关系也承载了语言表述者的认识状况。具体来说,就是表述者不确定哪个支命题是真的。这种不确定性便构成了析取关系的概念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结合,这种辩证结合导致了语言中选择关系范畴的产生。选择关系可以理解为在可能性情境中于不确定中对确定性的寻求。所谓可能性情境,既可以是未然态也可以是已然态。未然态的可能性是因为具体事件尚未发生,一切表述都是推测性的;已然态的可能性则是因为具体知识尚未以确切信息的形式进入说话人的认知储备(张莹,2010:166)。
张莹的这段话,较好地表述了不确定性、可能性和未然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三个性质不同的概念。不确定性是认识主体的认识状态,可能性情境是对客观状况的描述,未然态和已然态则是对具体事件是否已经发生的区分。主观上的不确定性,也可以说是“epistemic possibility”或“subjective possibility”,跟客观上是否已经确定是两回事,也就是说跟已然、未然是不同的概念。由此可知,把析取关系说成是表达未然态,是不对的。
下面我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拓进,更为深入地讨论不确定性跟析取关系表达法的关系。
与更加宽泛的可能性类似,与认识主体关联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要深入探究,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细分成不同小类。Parsons(2001:10-11)曾评述已有文献对不确定性的分类,他总结的其中两个分类图(图5、图6)对我们探讨析取关系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在这两个分类图中,“ignorance”处于顶层,被当作上义词来用,而“uncertainty”所指的范围也宽窄不同。

图5 ignorance分类图之一

图6 ignorance分类图之二
在我们看来,析取关系所表达的不确定性与“incompleteness”“imperfect knowledge”相类,介于未知“ignorance”与已知“full knowledge”之间。一方面是不那么确定,另一方面又并非完全未知,有哪些析取支至少是已知的,即选择范围是已知的。汉语语法学界所谓的“限选”复句,就是选择范围已经确定的。这里就涉及析取支的穷尽性问题。Dixon(2009:31-32)用“open disjunction”和“closed disjunction”来区分析取支是否已经穷尽。他在讨论后得出的推论是,逻辑规则不能用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中没有穷尽性析取,X或Y之外必定还有其他可能的存在。他的说法似是而非,似乎贬低了逻辑规则的作用。若按照他的想法,学习逻辑推理规则就没有用处了。逻辑是关于推理必然性的科学。事实上,在日常运用析取三段论进行推理时,我们在主观上一般把析取支认定是穷尽的,不然推理无法进行。虽然我们心里明白,事实上还有可能存在其他的可能性,但是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只能假定是“closed”,不然无法推理。我们宁可假定已经找出了所有的析取支,然后推理出结果,而后把结果认为是具有或然性的。对经验世界的认识,正是凭借着这种必然性的推理而不断提高原先或然性理解的可靠性。
析取关系在语言中所表达的不确定性有哪些类别呢?根据我们对析取句对库语料的初步考察,析取关系除了在析取支提供选择这一点上含有不确定性之外,至少还包含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a)疑问(interrogation/questions),包括是非问、选择问和正反问;b)数量不确定(imprecision/approximations);c)表述不确定(vagueness/rephrasing),即措辞更新。后面5.4一节中将要考察的“或”“有”转换情形也与不确定性密切相关。可以说,析取关系的语言表达构成了König(2008)所说的一个微系统(microsystem)(转引自许余龙,2010b:4)。可以根据不确定性,考虑英汉编码方式的异同,从而绘制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语义地图(semantic map)。当然,这一构想需要我们全面了解英汉语中析取关系表达法的概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析取关系在表达不确定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并非只有析取关系可以表达不确定性,其他方式如使用猜测性副词等也可以表达不确定性。
另外,我们选取的小说《骆驼祥子》和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分别是现实主义小说和童话小说。一般来说,童话小说提供的想象空间也许会更大,不确定性的表达场合可能会更多。那么在语言上是否有所体现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留待我们以后考察。
把不确定性明确为析取关系表达的概念基础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析取关系句对库中的以下句子了。
20)坐了五分钟,也许是一点钟,他不晓得。
He sat there for five minutes—or maybe it was an hour,he didn't know.
21)那什么,曹先生,曹太太,都一清早就走了;上天津,也许是上海,我说不清。
You see,Mr.and Mrs.Cao left this morning for Tianjin,or maybe it was Shanghai,I'm not sure,…
22)姑妈的报告只是这一点,她的评断就更简单:老头子也许真出了外,也许光这么说说,而在什么僻静地方藏着呢;谁知道!!
That was all the aunt could tell her.Maybe,she added,he really is of f somewhere,or maybe it was all talk and he's lying low somewhere,who knows?
23)男的不管屋中怎样的热,一头扎在炕上,一声不出,也许大声的叫骂。
so they would throw themselves down on their beds,ignoring the heat,and lie there in morose silence or fill the air with their curses.
24)她还是那么老丑,可是比往常添加了一些活力,好似她忽然变成另一个人,还是她,但多了一些什么。
She was still ugly but seemed more full of life than usual,as if she'd become a different person;or maybe it was still her but with something added.
25)and still as she listened,or seemed to listen,the whole place around her became alive with the strange creatures of her little sister's dream.
这姊姊听了又听,好象听见她四围都是她妹妹梦见的许多人人物物的声音。
26)在这辆车上,他时时看见一些鬼影,仿佛是。
and he often saw ghostly shadows on the rickshaw,or so it seemed.
27)他走他的,低着头像作着个梦,又像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
He just plodded along,head bowed,as if in a dream or pondering some arcane truth.
例证20)到27)全部来自析取关系句对库中的汉语中无“或”而英语中有“or”这一类别。观察这些句子不难发现,汉语句子中虽然没有“或”这一字眼,但是有“也许”“好象”“仿佛”“像”等表达不确定性的词语。相应的英语句子全部包含“or”,同时基本都与“maybe”“seem”“as if”等表示不确定性的词语共现连用。至此,我们可以较有把握地说,析取关系的概念基础在于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