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7.3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析取关系的语言表达问题牵涉面很广,研究难度不小,需要深厚的学养、恰当的方法和长期的投入才能真正窥其堂奥。限于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本研究难免有诸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也是笔者为将来进一步研究而建议的方向。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描写的充分性和解释的充分性方面,本书对与析取关系有关的各类语言现象只是进行了粗疏的勾勒描写,对不少问题的说明也是点到即止,未能展开。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解释,两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虽然说“摆事实摆到了位,要讲的道理也就在其中了”(沈家煊,2011:48),但是正如陆俭明所强调的,“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无论哪个学科,对事实的考察和挖掘当然都很重要,但这毕竟只是研究的基础,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在考察、挖掘所得的事实以及内在规律后,还必须对之做出科学的解释,进一步总结出具有解释力的原则,升华为理论,以便解释更多的事实,从而使学科得以自立,得以发展”(2013:10-11)。我们需要在摆好事实的同时,把其中的道理进一步讲清楚,对背后的规律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梳理和探索。

第二,由于我们认同自然语言逻辑的理论取向,认为语言与逻辑密不可分,同时由于析取关系这一语义功能范畴是基于逻辑上的析取词确立的,所以在利用与命题逻辑有关的析取关系这一术语来探讨自然语言的表达问题时,就会遇到在哪种意义上使用析取关系这一概念的问题。比如,在5.2.3小节中所讨论的“不然”“要不”“要不然”可以表达析取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却采用蕴涵关系的语言形式。在6.6小节中曾提到赵元任区分了析取的形式和意义层面,这实际上也容易让人产生一定的疑惑。命题逻辑固然揭示了有效推理的某些规律,固然在自然语言中也会有体现,但是就命题逻辑的演算和理解而言,没有歧义的人工语言更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形式逻辑工具如何在自然语言研究中发挥作用,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如何切实推进,一直是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艰巨的课题。目前,本研究也只能像赵元任那样,“尽管我们希望认识汉语逻辑的运作方式,结果发现的可能却是逻辑在汉语中的运作方式”(Chao,1959:1)。

第三,本研究的不足还在于英汉语料的不平衡和语料库容量限制。在建设英汉双向平行语料库的过程中,限于时间和精力,我们只选取了《骆驼祥子》及葛浩文的英译本、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及赵元任的汉译本作为语料来源。其中,汉语原创文本共有134051个汉字,而英语原创文本有26625个单词,从比例上说,两者是不平衡的。另外,整个平行语料库的容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在5.2小节的语料考察中,我们没有检索到一个“要么……要么……”的实际语例,这正是由于有限的语料库容量导致的。虽然我们对自建语料库的考察是穷尽性的,沈家煊(2011:48-49)曾借助大龟小龟吃大小颗粒饲料的例子来类比性地论证穷尽探索个案的做法有其合理性,但是语料毕竟只限于两本小说及其译本,有限的库容难免会影响研究的可靠性。此外,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这部童话还有一个续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出版后同样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限于精力,我们没有将其列入考察范围。如果列入,不仅体裁上符合我们的要求,而且在库容上会使英汉语更加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