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本书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回首三年读博时光,一份份感激之情就像一股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
我首先要衷心感谢导师许余龙教授的悉心指导。许教授是我国对比语言学界的知名学者,博学多识,睿智儒雅,又沉静低调,不失谦谦君子之风。他在课堂、讲座和文字点评中体现出来的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洞察力,每每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在博士论文的选题、构思、撰写和修改过程中,许老师精心指导,在我遇到困难时总是能给我切实到位的点拨。许老师治学严谨,做事认真,但对自己的学生又给予充分的信任。他对我的宽容与信任,我要用一生去珍惜。师母孙策老师乐观豁达,善解人意,每次登门求教时,她的热情与关爱总让我少了一丝拘谨,多了一分轻松,倍觉温馨。
我非常感谢德高望重的王德春教授的提携和教诲。入学之初,王老师即已抱恙在身,2011年暑假期间他不幸病逝,接着我转入许门。王老师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准确勾勒的能力,他的批判继承和攀高创新的探索精神,他的融会贯通和把握全局的学术风格,值得我用心学习。我也十分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金立鑫教授的指点和鼓励。他开设的课程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更锻炼了我的理性思维。金老师所主持的每周读书会上,师生自由切磋,共同探讨,此番情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吴本虎教授的信任和爱护。吴老师是我的授业恩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他为人正直耿介却又待人谦和,治学勤勉不懈而又务实求新,他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吴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对求助者无私帮助,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对年轻后学用心扶持,洗涤了我的尘世俗心,感染着我也激励着我如是前行。在参与吴老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过程中,我已萌生了撰写本书的想法,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吴老师的建议和帮助。在本书出版之前我向他索序,他慨然应允,序言中不吝鼓励抬爱之辞。对此,我感激不尽,愿加倍努力,不断超越自我,不辜负师友的关爱和期望。
论文开题之后,正值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in)教授来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学,他对我的有关析取关系的提问曾给予耐心细致且富于启发的解答,后来我还有幸跟随他访学一年,在此深表谢意。论文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会主席束定芳教授以及答辩委员会委员张德禄教授、何刚教授、金立鑫教授和吴芙芸博士都对论文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特在此一并鸣谢!
读博三年,如驹过隙。我要感谢同窗好友的热心帮助和适时鼓励。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求学的日子里,你们的活力与友情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在求学之路上奋力前行!
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工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诸多师友对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大力支持,也非常感谢所在单位把本书列入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省一流学科出版资助项目。本书责任编辑董唯女士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不厌其烦,一丝不苟,付出了很多辛劳,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我要由衷地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生活上的照顾和学业上的支持。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陈兰花女士含辛茹苦把我养育成人,日夜的操劳与牵挂我永远铭记在心。妻子马利红女士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还承担了带孩子以及几乎所有家务的重任,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她始终默默地支持我的学业,任劳任怨,我对此一直心存感激,愿用余生去回报。儿子皓皓在我读博时刚上小学一年级,不过已经非常乖巧懂事。记得有一次,他看着书架上的语料用书,问道:“爸爸,你到底有多少本《爱丽丝》啊?”疑问中带着好奇,透着童趣,也饱含着他对父亲学业的支持。
纸短情长,要感谢的师友难免挂一漏万,对师恩、友谊和亲情的感念也远非名字的简单罗列可以表达。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师友和家人,你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永远是我前行的动力!博士论文须限期完成,修改成书也有期限,但问学之路没有终点,我会继续努力!
郑连忠
2021年6月于弗晓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