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语言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

1.3.3 语言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

语言表达往往或明或暗地遵循着逻辑规律,而逻辑也与自然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逻辑学家与语言学家的研究兴趣自然就有了交集。其中,析取支的相容性问题就一直吸引着逻辑学家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

虽然命题逻辑中的析取词默认是相容的,但是现行的逻辑学教材中还常常见到相容析取与不相容析取的区分,相应的三段论推理也分为相容析取三段论和不相容析取三段论。相容析取与不相容析取可以分别由表6中的两个真值表来刻画。

表6 相容析取和不相容析取的真值表对照

两者的区别在于,相容析取允许两个析取支同时为真,而不相容析取不允许两个析取支同时为真。在拉丁语中,相容析取关系与不相容析取关系分别由“vel”和“aut”两个单词来表示。根据Copi和Cohen(1990)的说法,现代逻辑学家所使用的析取符号∨就是来源于“vel”这个单词的首字母v。同时,不同逻辑学家也为不相容析取关系创制了∨、⊕、XOR等符号。

不过,用不同的词来表达相容析取关系和不相容析取关系,并非为拉丁语所仅有。在芬兰语中,两者分别由“tai”和“vai”来表达。[1]在汉语中,国内逻辑学界常常把“或者”和“要么”当作相容析取关系和不相容析取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反观英语,“or”这一单词身兼二任,既可以表达相容析取关系,也可以表达不相容析取关系。在语言实际使用中,“or”似乎更多地表达不相容析取关系。因此,van Dijk(1977:63)认为,自然语言中的“or”一般表达不相容的意义,至少同时至多有一个析取支必须是真的(natural language or is generally EXCLUSIVE in the sense that at least and at most one disjunct must be true)。Langacker(2009:355)在讨论并列结构的概念基础时也认为,自然语言中所默认的是“or”的互斥义,也就是说互斥义是“or”的基本义(I take the exclusive sense to be basic,the default for natural language)。Longacre(1983:91)甚至在《篇章语法》(The Grammar of Discourse)一书中将交替(alternation)只看作不相容的析取关系,并且强调他还没见过有一种自然语言天然地能表达“and/or”,甚至认为拉丁语中的“vel”也并不总是能表达“and/or”这种相容析取关系。

如上所述,命题逻辑中析取词默认是相容的,而语言学家特恩·范·戴克(Teun A.van Dijk)、罗纳德·兰艾克(Ronald W.Langacker)和罗伯特·朗格克瑞(Robert E.Longacre)均认为自然语言中的“or”默认表达不相容析取关系。显然,逻辑学家与语言学家的意见截然相反。如果考察实际语料,“or”“或者”等词语所表达的析取关系相容性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这值得进一步探讨。

诚然,要能洞察析取关系的语言表达的真正规律,需要同时具备较好的逻辑学素养和语言学素养。具备这样条件的学者,古往今来学术史上并不常见。因此,这类通才的观点特别值得注意。赵元任就是这样一位在逻辑学和语言学两个领域都有很高造诣的大学者。他在《汉语语法与逻辑杂谈》(“Notes on Chinese Grammar and Logic”)一文中写道:

Instead of saying p or q,the preferred way(that is,the most frequent way)of saying the same thing is:If not p,then q.Example:Nii bu lai woo jiow chiuh,“If you don't come,I then go,”i.e.,“Either you come or I go.”Or,Bush nii lai jiowsh woo chiuh,“If it is not a case of your coming,then it is a case of my going.”

…by far the preferred way of saying“or”is to turn it into its“if…then”equivalent…(Chao,1955:34)

在汉语语法中,人们通常不说“p或者q”,表达同一意思的更受欢迎的方式(也就是出现频次最高的方式)是:“不p就q”。例如:“你不来我就去”或者“不是你来,就是我去”。

在表达相当于“or”的意思时,说汉语的人们还是更倾向于使用与“if…then…”等价的“不是……就是……”句式。(赵元任,2002:799.笔者根据原文增补个别字词)

对于母语是汉语的读者来说,“不……就……”“不是……就是……”能表达析取关系,这不难理解。不过,赵元任在原文中用了“preferred”一词,还特意在括号中加注说明这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表达方式,语气是如此肯定,这不免令人生疑。现代汉语实际语料中,“不……就……”“不是……就是……”这类析取关系表达方式的使用频率到底是怎样的?使用时的语义语用条件有哪些?

就笔者阅读所及,与本书旨趣类似且以对比视野探讨英汉析取关系表达法的论文,并不多见。杜国平(2008)的论文是难得的一篇。他利用百度新闻搜索引擎(http://news.baidu.com)搜索“或者”,然后截取排列顺序,统计最前面的200个搜索结果作为汉语样本,从《英语例句大全》的16213个例句中选择了包含“or”的语句130句,另外从常见的英语谚语俚语和文学作品中选择包含“or”的语句50句,合计180句作为英语样本。然后,他结合统计结果对比分析了“或者”和“or”的逻辑特征。该研究发现,“或者”比“or”在更高的频率上表达逻辑联结词“析取”的含义;“或者”和“or”在前后项的可交换性方面差别不大;“or”比“或者”更多地表现出选择的倾向性;作为不相容选择关系的“or”与“或者”相比其前后项更多地满足逻辑排中律;在与其他联结词的相互转化方面,“or”比“或者”表现更为明显。

从研究设计看,其主要缺陷在于英汉语料缺乏较好的可比性。汉语语料采自网络新闻,英语语料采自他人编著的例句大全,而且又特意从谚语俚语和文学作品中采集例子。在语体、题材、体裁等方面,英汉语料缺乏较好的对等性。在对比分析英汉析取关系表达法时,提高所用语料的质量,无疑有助于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