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语言学界的相关研究
出于自己专业的研究目的,逻辑学家为命题逻辑特制了~、¬、∧、·、∨、→、⊃、↔、≡等人工符号,用以消除自然语言中可能的歧义所带来的干扰。大多数逻辑学家对自然语言联结词本能地不信任,期待他们对析取关系的语言表达做出详尽细致的考察,无疑是一种苛求。这一问题的大部分工作,似乎需要由致力于探寻语言规律的语言学研究者来完成。
考察析取关系这一语义功能范畴如何在自然语言中得以表达,最好遵循从意义到形式,即由内而外的研究路径。可惜,由于语义的研究难度较大,对从意义到形式的表达机制,语法学家历来研究甚少。就析取关系而言,吕叔湘曾在《中国文法要略》(1990)表达论中与“范畴”相对的“关系”名目下讨论了交替、两非、高下等关系,可以认为是对析取关系的汉语表达方式的早期探索。朗格克瑞在《篇章语法》(The Grammar of Discourse)一书中将交替(alternation)定义为“意念上的‘or’关系”(notional or relations),并分为“alternation with only two possible alternatives”和“alternation with more than two alternatives”两小类加以讨论(Longacre,1983:91-94)。
从语言形式上看,与析取关系相关的文献还有对复句、连词以及小句连接方式的探讨。黄伯荣和廖序东(2007:125)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将选择复句的常用关联词语做了归纳,如表5所示。
表5 选择复句的常用关联词语

根据1.2小节中的论述,已定选择这一部分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此外,值得着重参考的还有邢福义(2001)对复句的研究、周刚(2002)对连词的考察等等。
另外,语法学家常常将表达析取关系的“或”(or)放在并列结构或者并列关系中,与“和”(and)等一起加以讨论,如赵元任(Chao,1968)、马清华(2005)、邓云华(2005),或者事实上分散在全书各个章节中,如Quirk等(1985)。相关讨论往往着重从句法表现角度加以考察。Dixon(2005:67-68)也曾在《英语语义语法》(A Semantic Approach to English Grammar)一书中梳理了小句连接的种类,将“or”置于并列连接词(coordinate linker)的名目下,与“and”“but”合并讨论。Halliday和Hansan(1976)则从篇章衔接的角度在并列结构一章部分涉及了析取关系的表达,认为“and”和“or”的用法要区分是结构要求还是本身是连词。吴静和石毓智(2005)结合命题逻辑讨论了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与个性,其中涉及析取关系表达法的英汉异同比较。张宁(Zhang,2009)以生成语法的视野写成了《并列句法》(Coordination in Syntax)专著,其中对析取关系标记着墨不多,只有极少几处提及。语言类型学研究者同样着重对并列关系进行探讨,例如卡特琳娜·毛里(Caterina Mauri)于2008年出版的《欧洲及其他地区语言中的并列关系》(Coordination Relations in the Languages of Europe and Beyond)一书,还有Haspelmath(2007)和Comrie(2008)的相关研究。
上段所述文献均将“或”/“or”归入并列结构或并列关系,与“和”/“and”等合并讨论,也许这是因为语言类型学研究发现,析取关系标记的使用频率往往比合取关系标记更低(Haspelmath,2004:27)。但是,合并讨论无疑会挤压析取关系的讨论篇幅,这至少不利于深入挖掘析取关系和合取关系的区别,不利于深入探讨析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