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语言凝结着人类的认知和情感,其中既有理性成分,也有非理性成分。理性成分主要体现为逻辑。逻辑又与文化交织,在共性之外呈现出东西方不同的样式。而自然语言逻辑与形式语言的逻辑表达式也不一一对应。从自然语言到其背后的逻辑内核,从西方逻辑到中国逻辑,均存在种种差异,需要深入对比辨析。
命题逻辑是形式逻辑中的基础内容,析取词又是命题逻辑中的基本联结词之一,以析取词刻画的命题真值关系为基础的逻辑语义关系即本书所探讨的析取关系。本书以语言世界观和逻辑文化观为理论背景,以析取关系的英汉语表达形式为研究对象,基于由《骆驼祥子》及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英译本(Rickshaw Boy:A Novel)、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及其赵元任汉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自建而成的小型英汉双向平行语料库,从概念基础、析取支相容性、与其他真值联结词互动、析取关系标记显隐等方面对其中的析取关系表达法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旨在分类描写平行语料库中析取关系句对的实际情形,同时对Langacker(2009:355)和赵元任(2002:799)等学者的相关论断加以验证,进而勾勒出英汉语析取关系表达法的异同。
本书的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六点:
第一,不确定性是析取关系的概念基础,能统一解释析取关系在英汉语中的各种体现,包括:1)英汉语中的析取关系标记均能表示措辞更新;2)析取命题与特称命题在汉语中有紧密关联;3)正反并置和数字并置在英汉语中均能经由一定的语法化而分别表示正反问和约量。
第二,与析取联结词相同,自然语言中的析取关系标记也是默认相容的,其不相容性的解读是由级差含义这一语用因素促成的。说到底,析取支之间是否相容,不仅要看使用什么类型的析取关系标记,还取决于析取支的内容在事理上是否相互排斥。
第三,尽管析取关系标记的使用受句类的影响,不同的句类往往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析取关系标记。但是与目前学术界的一般看法不同,语料显示在一定条件下汉语中的“或”的确能用于否定句和无条件句,“还是”也确实能用于表示未知待解的陈述句。
第四,从语料统计结果看,赵元任(2002:799)所认为的汉语中最常用的“不是p,就是q”这一表达法,只是汉语中一种较常见(而非最常用)的析取关系表达法。“不是……就是……”这种蕴涵形式能表达析取意义,有其“或”“则”转换的逻辑基础,刻画了析取三段论的推理过程,也体现了以汉语为母语者阴阳对举思维的影响。
第五,在汉语表达中,借助“有的”“有时候”分述各类情况的特称命题在翻译成英语时可以通过析取关系来表达,含有“或是”的汉语原文在英译文中有时也可以借助“one”“the other”等来分述。这说明“或”“有”转换有语言事实基础,其哲学根据在于将可变整体分析为个别整体时产生了可能性的概念。
第六,并置是汉语中表达析取关系的重要手段。平行并置、否定并置、正反并置和数字并置是汉语并置法表达析取关系的四种主要类型。其中,数字倒连并置表达约量的方式是汉语中特有而英语中不具备的,对其成因本书做了初步解释。
上述六点研究发现,尤其是最后三点表明,对英汉语析取关系表达法的异同探讨,有助于窥探不同语言所体现出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