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非现实性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也许”“大概”这类意思表示的是什么概念?或者说,析取关系的概念基础是什么?
有一种观点是,析取关系表达的语义是未然性或非现实性(irrealis)的。Mauri(2008b:22)在《交替的非现实性:论析取的类型》(“The Irreality of Alternatives:Towards a Typology of Disjunction”)一文中认为,许多语言没有析取联结词,但是会采用怀疑(dubitative)、假设(hypothetical)、疑问(interrogative)等非现实领域(irrealis domain)的策略来编码析取关系。到底什么是非现实呢?戴维·克里斯特尔(David Crystal)认为:
“现实[情态]”(realis)这个术语在语言学中用于认识情态的研究:在现实断言中,一个命题被强断定为真,说话人随时能用证据或论据来支持这一断言。与之对立的是非现实(irrealis)断言,命题只是弱断定为真,说话人不准备提供证据来支持这一断言。现实动词形式包括过去时,如“X did Y”(X做了Y);非现实动词形式包括某些情态动词,如“X may do Y”(X可能做Y)。现实副词包括“fortunately”(幸亏)和“sadly”(不幸);非现实副词包括“maybe”(也许)和“hopefully”(但愿)(克里斯特尔,2000:297)。
Mauri(2008b:30)追随Elliott(2000:67),认为如果我们说一个命题是“非现实的”,那就意味着所陈述的事态(So A,state of affairs)属于想象的或假设的领域,由此而构成潜在的或可能的(potential or possible)事件,但是这一事态不是可以观察到的现实(not an observable fact of reality)。在其论文摘要中,非现实性被看作编码析取关系的语义基础,在第24页认为可能性这个概念是析取关系表达的基本概念,但是又在第30页把非现实的命题列入想象、可能性、愿望、疑问、必要性、义务等领域(Mauri,2008b:24,30)。这些措辞上的混乱,导致读者理解上的模糊,实际上源于“非现实性”这一术语的不足。正如Bybee(1998:269)所评论的,“irrealis”这个术语过于笼统,除了提示一个宽泛的领域外没有什么用处(the term“irrealis”is simply too general to be useful,except as a pointer to a very broad domain)。另外,“irrealis”与“reality”在构词上紧密相关,“irrealis”很容易被当作未必实现的来看待。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析取关系所连接的两个析取支都是未然的,也就是均没有成为现实的。这种说法也是不准确的。我们完全可以就已经发生的事件用析取关系来表达。例如:“最近天气很不好,不是阴天,就是下雨,再不然就是刮风”(转引自张斌,201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