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语料来源
我们建库的主要语料来源是:汉译英方向,采用老舍的《骆驼祥子》及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的最新译本;英译汉方向,采用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及赵元任的经典汉译本。按照原创和翻译的区分,语料来源列于表11。
表11 英汉双向平行语料库的语料构成

我们选择这样的语料来源,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首先,我们之所以选择小说而非其他文体,是因为小说里的话语主要是叙述性话语,作者创作和译者翻译的时候,他们的逻辑推理意识是隐性并自然地存在的。而议论性的文体强调语句之间的逻辑性,不难想象,在这种文体中作者和译者的逻辑意识会被大大激发,甚至被刻意使用。这一推断已得到Biber等(1999:81-85)的研究的证实。他们借助大型语料库统计后发现,“or”和“either…or…”在学术性文体(academic prose)中比在会话、小说或新闻中都要更为常见。相关数据见图3和图4。

图3 并列连词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图4 关联性并列连词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作者或译者的逻辑意识一旦被激发加强,自然就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这时,自然语言与形式逻辑之间的差异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遮蔽。这显然不利于我们探讨自然状态下的英汉语中析取关系表达法,更不利于发现英汉语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其次,我们采用名作名译,是为了保证语料的质量,提高译文在目标语中的代表性。《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这部小说是老舍语言艺术成熟期的作品,采用“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温儒敏,1998:90),既保留了民间口语的活泼生动,又具有艺术语言的简洁明快、精警醇厚。“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所取得的巨大突破。”(温儒敏,1998:90)该小说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小说英译史上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四个英译本的一部小说。
我们选择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的最新英译本,是因为前三个译本都存在一些不足。最早的译本是“改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局,完全歪曲了原著”,第二个译者“不知道文学作品的好坏,英文的把握也很有问题”,第三个英译本“依据的是老舍根据政治需要改过的版本,又是照字面翻译,没了老舍作品的味儿”。(季进,2009:50)另外,葛浩文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大部分作品的英译者,他的英译作品对莫言作品在西方英语世界的接受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他的英译本质量值得信赖。
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这部小说是世界闻名的经典童话,自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至少125种语言,在全世界风行不衰。在国内,这部作品也被不断重译,汉译本数量非常多。排除一些商业意味非常浓厚的抄袭或劣译,除了节译、编译之外,值得参考的译本也有10多种。我们选择赵元任的译本,不仅因为译者是世界闻名的语言学家,这一译本的质量是国内公认的经典译本,还因为我们的研究问题之一,即“不p就q”或“不是p就是q”是汉语中最常见的析取关系表达方式正是赵元任提出的。
我们选取《骆驼祥子》和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作为语料来源,还因为前者是现实主义小说,后者是童话小说。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情节的选择性也许会比较小,而童话小说借助想象可赋予作品以极大的张力,两者在想象空间上可能会形成显著对比。而想象空间的大小可能会对析取关系表达法有一定的影响,毕竟析取关系与可能性存在紧密的联系,两个析取支必须都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否则析取关系无从谈起。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讨论的需要,我们还分别为《骆驼祥子》和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两部小说收集了更多的译本,具体译本的书目信息请参看目录前的“语料来源”。由于研究者精力和时间均有限,这些译本仅仅列入英汉双向平行语料库,以备扩展检索。努力收集参考一文多译,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译者风格对译文内容处理的影响,尽可能消除译者痕迹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对同一内容不同翻译处理的多样性。译者痕迹,是指留在文本中的一系列语言和非语言的个性特征(Baker,2000:245)。译者痕迹是导致翻译语言不同于原创语言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这一点上讲,一文多译,显得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