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不是……就是……”

5.2.2 “不是……就是……”

赵元任(Chao,1959:6-7)认为,汉语中析取关系的语言表达最爱使用“不(是)……就(是)……”。在他看来,“不(是)……就(是)……”是蕴涵命题¬p→q的语言形式,表达的意义是析取关系。赵元任所提出的判断,实际上涉及的问题是一种语言内部是否可能偏爱用蕴涵关系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析取关系。

下面结合本研究建成的语料库中的实例来考察这一现象。

为避免先入为主,我们暂且不引证词典中对“不是……就是……”的解释,先考察赵元任自己译文中的“不是……就是……”。

81)but,alas!either the locks were too large,or the key was too small,but at any rate it would not open any of them.

81a)可是真倒霉!不是锁太大,就是钥匙太小,无论怎样,试了一周,一个也开不开。(赵元任译)

81b)可是,嗨!不是锁太大,就是钥匙太小,横竖一扇门也打不开。(何文安译)

81c)可是,天哪!不是门锁太大,就是钥匙太小,不论哪一扇门,她用尽办法都打不开。(吴钧陶译)

81d)可是哎呀!不是锁太大,就是钥匙太小,每一扇门都打不开。(王永年译)

81e)可是,哎呀,要么就是锁太大了,要么就是钥匙太小了,哪个门也用不上。(管绍淳、赵明菲译)

81f)可是试了个遍,真不走运!是锁头都太大了呢,还是钥匙太小了呢,反正不管怎么尝试,哪个门也打不开。(冷杉译)

81g)可她一试,哎呀!哪一把锁都显得太大,或者说,这把钥匙过于小了,试了半天,一道门也打不开。(黄建人译)

81h)可是,哎呀!那些锁都太大_,钥匙太小,无论如何,哪扇门也打不开。(张晓路译)

因为要在翻译文本而非原创文本中考察汉语的使用情况,所以我们做扩展检索,同时考察其他七个译本。由于这是翻译而成的汉语,有必要结合语感来评判上述译文的得失,从而来体会“不是……就是……”这一析取关系标记的实际含义。

译例81a)至译例81d)均将“either…or…”处理成“不是……就是……”,优点在于通过对析取支范围穷尽性的强调,传递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缺点在于会让人直觉性地理解为:锁太大与钥匙太小是两回事。译例81e)提示我们“不是……就是……”与“要么就是……要么就是……”在语义上有某种关联。译例81f)和译例81g)注意到了锁头太大与钥匙太小两者只是判断标准不同而已。但是,表达方式显得有些乏味平淡,尤其是黄建人的译文。这两个译例提示我们“不是……就是……”有时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更多传递的是言说者的主观意义。译例81h)采用并置形式来表达,析取支之间的关系要留给读者去意会,这种翻译处理虽然也可接受,但多少有些避开在译语中落实原文“either…or…”意味的嫌疑。

从上面这个译例的讨论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结论说,“不是……就是……”确实可以表达析取关系。下面让我们考察更多的译例。赵元任的译文中还有以下一些相关的译例:

82)‘Now,I give you fair warning,’shouted the Queen,stamping on the ground as she spoke;‘either you or your head must be off,and that in about half no time!Take your choice!’

那皇后跺着脚嚷道,“你听着,我预先通知你。现在不是你去,就是你的头得去,而且立时立刻就给我实行!你两样拣一样罢!”

83)‘I know what“it”means well enough,when I find a thing,’said the Duck:‘it's generally a frog or a worm.The question is,what did the archbishop find?’

那鸭子道,“我‘此’字认得是认得,可是我遇见以此为甚好的时候,大概,‘此’字不是一个虾蟆,就是一条虫。我的问题是:那位大僧正以什么为甚好?”

84)All the time they were playing the Queen never left of f quarrelling with the other players,and shouting‘Off with his head!’or ‘Off with her head!’

他们玩球的时候,那皇后总是不住嘴地同他们吵嘴,不是嚷,“砍掉他的头!”就是嚷,“砍掉她的头!”

85)Even the Duchess sneezed occasionally;and as for the baby,it was sneezing and howling alternately without a moment's pause.

连那公爵夫人自己也有时候打喷嚏;要说那小孩,那就不是打喷嚏就是叫,不是叫就是打喷嚏。

86)The players all played at once without waiting for turns,quarrelling all the while,and fighting for the hedgehogs;

那些打球的人也不论次序,大家同时乱打,不是相骂,就是抢刺猬;

为便于讨论,更直观地呈现,现将上面的译例相关信息列成表26。

表26 汉译为“不是……就是……”的相应英语原文析取关系标记

从译例82)至译例84)可以看出,“不是……就是……”确实可以表达英语中“either…or…”和“or”所表达的析取关系,还可以表达例85)中的交替关系。表达交替关系时,“不是……就是……”可以通过“不是p就是q,不是q就是p”这样的结构进行连用。我们注意到例86)中的“不是……就是……”表示在同一时段内不同人同时做的种种行为,表示“相骂”和“抢刺猬”穷尽了大家在那个时段内的行为的种种可能,强调了析取范围。“不是……就是……”用在这里,似乎并没有表示一般意义上的析取关系。实际上,就大家而言,“相骂”和“抢刺猬”均是部分事实,而就这“大家”中的个人而言,则有析取关系的意味在里面,“相骂”或者“抢刺猬”或者两者同时执行。

考察汉语翻译文本中的“不是……就是……”时,我们根据自己的语感体会其含义。为验证对“不是……就是……”这一析取关系标记的理解,此时有必要查阅各类权威的工具书。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105),“不”词条下的第七个义项的内容为:“跟‘就’搭配使用,表示选择:晚上他~是看书,就是写文章。”

这一解释过于简略,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查阅《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1999:91),“不”字条目下的内容为:

不是A就是B。

A、B为同类的动词、形容词,也常常是小句。表示两项之中必有一项是事实。

~[是]刮风就[是]下雨|他~是蒙古族就是满族|~是你去,就是我去

“表示两项之中必有一项是事实”这一表述显然就是析取关系的基本含义。这一解释说明“不是……就是……”可以表示析取关系。但是,依赖这点解释,仍然不能说明例82)至例85)的各种情况。

再查阅《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2:107-108),解释如下:

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

一、表示选择。有“二者必居其一”、“非此即彼”的意思。

……但我在这里,说明着被压迫者对于压迫者,不是奴隶,就是敌人,决不能成为朋友,所以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鲁迅全集》六卷360)

二、表面看来也是表示选择,其实意在列举事实,概括说明某种情况。

细想起来,他半辈子里不是风,就是雨,不是血,就是泪,才过了几天好日子。(《三千里江山》15)

根据上面的解释,第一个义项也是说明“不是……就是……”能表达析取关系。第二个义项可以用来说明例86),该例所表达的正是概括说明“大家同时乱打”这一总体情况。

以上述词典中的相关解释来看例81),我们发现原先关于语感的评论中提到的强烈情绪义仍无法落实。仔细思考,这一情绪上的主观义与“不是……就是……”强调选择范围的穷尽紧密相关。研究复句的语法学家,如张斌、黄伯荣等,他们在《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现代汉语》等书中常常将“不是……就是……”归于选择复句中的“限选”小类下,而限选是指“只能在分句提供的几个限定选项内选定其中之一,非此即彼,没有其他可能,口气肯定”(张斌,2010:658-659)。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中说得更加明确:“用‘不是……就是……’口气比较坚决,表示要在两样事情中选取一样,排除第三种可能性。关联词语要成对地用,不能只用一个。”(1995:362)如此看来,“不是……就是……”传递比较坚决的口气是可以确认的。

以上讨论的例证均来自汉语翻译文本。下面让我们考察汉语原创文本中的语例。

用“不是……就是……”来检索汉语原创文本,检索结果令人惊讶,《骆驼祥子》原文中只找到一个“不是……就是……”与“either…or…”对译的例子。

87)大概据我这么猜呀,出不去两条道儿:不是教二强子卖给人家当小啊,就是押在了白房子。

The way I see it,one of two things happened.Either Er Qiangzi sold her to be someone’s concubine or she’s been sent to the White Manor.

例87)中的“出不去两条道儿”佐证了我们原先对“不是……就是……”强调穷尽析取支范围的判断。

不过,这一检索结果数量太少,比汉语翻译文本少很多,竟然成了孤证,自然就大大降低了说服力。幸好,我们建设析取关系英汉平行句对库的过程是“机检+手检”结合进行的。根据句对库的标注,我们共检索到以下四个例子,发现“不是……就是……”在语言形式上并不是不可变的。

88)厂子里靠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

Twenty or so men bunked in Harmony Shed,and when they brought their rickshaws in,they either sat around shooting the breeze or slept.All but Xiangzi,the only one who was never idle.

89)白天,她不是找虎妞来,便是出去走走,因为她的广告便是她自己。

Then she either visited Huniu or went out for a walk alone,since she was her own best advertisement.

90)拉车的壮实小伙子要是有个一两天不到街口上来,你去找吧,不是拉上包月,准在白房子趴着呢;

If a healthy young rickshaw man doesn’t show up on the street for a couple of days,you’ll find that he’s either landed a monthly job or he’s made his way to the White Manor.

91)要是有儿子,不像我就得像祥子!

If you had a son,and he didn’t take after me,he’d take after Xiangzi.

在这四个例子中,前三例均被英译成“either…or…”,例88)和例89)采用“不是……便是……”的形式,而例90)采用了“不是……准……”的形式。“不是……便是……”“不是……准……”可以认为都是“不是……就是……”的变体形式。《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2:108)明确认为:“不是……便是……”的用法和意义同“不是……就是……”,只是这种格式常用于书面语中。

下面讨论例91)。我们把例91)也包括在句对库中,首先是因为赵元任原文中就提到“不……就……”的形式。其次,“不……就……”可以认为是源于文言的“非A即B”的白话文变体,“非A即B”至今仍在使用,如“非死即伤”。此外,从语义上判断,例91)确实表达了析取关系,这可以从扩展检索到的施晓菁英译文92b)中得到证实。施晓菁将例92)翻译成了由“or”表达的析取关系。

92)……她撇着点嘴说,“要是有儿子,不像我就得像祥子!

92a)…Huniu said with a little pout,“but if you had a son,and he didn’t take after me,he’d take after Xiangzi.(葛浩文译)

92b)…remarked Tigress,pursing her lips.“If you’d had a son he’d have been like me or like Xiangzi.(施晓菁译)

92c)…she said with slightly pursed lips,“if you had a son,if he wasn’t like me he’d be like Hsiang Tzu.(珍·詹姆斯译)

92d)…Tiger Girl pursed her lips a little as she spoke:“If you had had a son,if he wasn’t like me,he’d be like Happy Boy.(伊万·金译)

观察上述四个译本,我们发现除施晓菁的译本外,其他三个都没有将“不……就……”英译成“or”,而是借助“if”来表达。其中,92c)和92d)非常明确地选用if来表达原文中“不……就……”所表达的语义关系,而92a)中的“and”可以认为是“and if”的省略形式。这是因为该句中前面的“要是”恰好表达条件关系,“不……就……”也表达条件关系,两者就发生条件合并,于是出现了“if A and if B”被省略成“if A and B”的情形。综合起来,92a)、92c)和92d)说明“不……就……”可以表达蕴涵关系(即条件关系),92b)说明“不……就……”也可看作析取关系。在“不……就……”表达蕴涵关系还是析取关系这一点上,上述四个译本的观点比例是3∶1,同时我们在汉语翻译文本中也没有找到一例是“不……就……”表达析取关系的。据此,似乎可以认为“不……就……”虽然可以表达析取关系,但更倾向于表达蕴涵关系。汉语原创文本中检索到两个例子:“不喝就滚出去!”和“不认命,就得破出命去!”这两个例子中的“不……就……”均表达条件关系。这一观察也得到了《现代汉语八百词》(1999:91)相关词条的佐证。该词典在“不”条目下说到“不……就……”时只提条件关系,而没有说到选择关系。

不……就(才)……。表示如果不这样就会怎样。

~做周密计划,工作就做不好|~刮风就好了|~生病才好

也许也正因为如此,赵元任在举例时似乎有意多用“不是……就是……”而非“不……就……”,从中可以看出他似乎认为“不是……就是……”表达析取关系比“不……就……”更具有代表性。在我们的语料穷尽性检索中,如果把“不是……便是”“不是……准……”算作“不是……就是……”的变体形式,那么“不是……就是……”表达析取关系的语例比“不……就……”表达析取关系确实更为常见。

那么,“不是……就是……”是否如赵元任所说是在汉语语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析取关系表达方式呢?我们注意到,赵元任(1956)这篇文章的前头说他的考察范围限于现代汉语口语而非汉语的所有方面。也就是说,他的这个论断是有限制条件的,即“不是……就是……”是现代汉语口语中表达析取关系的频率最高的方式。我们的语料来源之一《骆驼祥子》口语化色彩浓厚,虽然经过了老舍的艺术加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汉语口语。由于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童话小说,目标读者是儿童,其汉译文也必然带上口语色彩,不能过于书面化。但是,根据我们上述谈及的语料检索结果,我们总共只在析取关系句对库613项记录中找到11例,仅占1.79%。我们不妨拿学术界公认的“或者”“还是”等常见析取关系标记在析取关系句对库中的出现频率做比较。有92例借助“或”“或者”“或是”表达析取关系,占15.01%。有19例借助“(是)……还是……”表达析取关系,占3.10%。扩大语料库容量,可能会提高“不是……就是……”所占的比例,但估计也不会完全改变这个比例格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赵元任的论断是不够准确的。

这么说并不是否定“不是……就是……”是汉语语法中表达析取关系的方式这一事实,更不是否定赵元任论断的理论价值。正是他的论断提示我们,在某些语言如汉语中,析取关系可以用蕴涵关系的形式来表达,而且是操该语言的母语使用者所接受的,并非例外的情况。他的论断激发我们思考:为什么在汉语中“不是……就是……”可以编码析取关系?

要对这一问题做出更为严谨的回答,我们仍需思考“不是……就是……”表达析取关系的逻辑基础在哪里。

首先,“不是……就是……”的确是¬p→q命题的表达形式。

蕴涵命题的典型语言表达方式是“如果……那么……”。“不是……就是……”是如何与“如果……那么……”联系起来的呢?我们认同诸葛殷同(1987:102)的观点,他认为“不是……就是……”是“如果不是……那么就是……”的省略形式。如何加以证明?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语言事实中得到启示。“不是……就是……”的限选项并不限于两项,出现第三个限选项时,可以加上“再就是”“再不就是”“再不然就是”“要不就是”“要不然就是”等(张斌,2010:658)。由此可以看到,“不是……就是……”与“要不”“要不然”等是紧密关联的,而“要不”“要不然”就是“如果不是”的意思。在汉语翻译文本中,我们检索到这样的例子:

93)Either the well was very deep,or she fell very slowly,for she had plenty of time as she went down to look about her and to wonder what was going to happen next.

那口井要不是非常地深,那就定是她掉得很慢,何以呢?因为她掉了半天还掉不完,倒有工夫四面望望;还有空自己问问,“等一会儿又有什么来了,等一会儿要碰见什么了。”

例93)中,“either…or…”被翻译成“要不是……那就定是……”。“要不是……那就定是……”比“不是……就是……”在形式上更明确地采用了¬p→q的命题形式。后者与前者同义,只是前者的简化和规整化表达。

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更加明确了“不是……就是……”是¬p→q命题的表达形式,而如本节开头所述¬p→q与p∨q在逻辑上是等值的,这就为“不是……就是……”表达析取关系提供了可能。

其次,“不是……就是……”也可以看作析取三段论推理的语言表达形式。

命题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表达,推理过程也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命题和推理过程是一体两面的,命题是静态化的推理过程,而推理过程是动态化的命题。这是因为我们可以把推理的各个前提(p、q、r等)和推理的结论(C)之间的关系刻画为一个蕴涵命题:

p∧q∧r∧…→C

因此,析取三段论推理过程也可以借助自然语言加以描述。我们认为,“不是……就是……”表达了析取三段论中的小前提和结论,只不过为了简洁而把大前提省略了。

这一图示就是析取三段论中的否定肯定式。

“不是……就是……”,是¬p→q命题的表达形式,也可以看作析取三段论推理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只是说明了“不是……就是……”表达析取关系具有逻辑基础,有逻辑上的可能,并没有回答以汉语为母语者为何会选用¬p→q来表达p∨q这一问题。

我们认为,这可以从以汉语为母语者偏爱阴阳对举思维的这一文化心理来寻找解释。中国文化元典《周易·系辞上》中有一句极为重要的论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以阴阳对举来解释“道”的概念,即指出事物矛盾对立、互相转化的自然规律(黄寿祺,张善文,2004:503)。“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蕴含了阴阳对举的思维,也就是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说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正蒙·太和篇》)。以汉语为母语者认为只有对举,才能全面认识事物。所对举的事物往往都显现,也可以一显一隐。以《骆驼祥子》中的一句话为例,小说中的光头说:“是福不是祸,今儿个就是今儿个啦!”这句话中的“是福不是祸”是俗语的前半句,下半句“是祸躲不过”没有说出来,却是隐性存在的。英译文“It might be trouble,it might not be.But we’ve come this far.”则将这个俗语的两层意思都显现出来了。

“不是……就是……”这种¬p→q的形式是如何在阴阳对举思维的影响下表达p∨q析取关系的呢?如5.2.1节所述,p∨q、¬p→q、¬q→p三个命题均是等值的,其中¬p→q、¬q→p这两个等值命题在蕴涵方向和否定位置两方面均相反,极易激发以汉语为母语者的阴阳对举思维。因而,在说汉语的人的潜意识里,¬p→q和¬q→p这两者往往是共存的,常常是一显一隐,即一阳一阴,有时两者都显现,如例85)。正是这种阴阳对举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以汉语为母语者比以英语为母语者更加偏爱“不是……就是……”这种蕴涵关系的形式来表达析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