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之灵魂

第一节 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之灵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因此人文精神对于历史之进步、社会之运转是非常必需的。

教育与经济同样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运动本质是一致的,教育为经济培养人才,经济为教育提供条件,所以,经济需要周期性调整,教育也需要阶段性反思。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几次类似的境遇:“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促使某些西方大学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杜鲁门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为了民主的高等教育》,促使通识教育在全世界广泛流行;20世纪70年代,针对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西方有识之士呼吁要使科学教育人文化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2]21世纪对全球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事件的深刻反思,将是促使高等教育更加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契机。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需要反思的世纪。大学自诞生至今,尽管理念在不断发展演变,功能在不断丰富拓展,但大学教育育人的基本精神至今未变。大学为了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社会进步理所当然,通过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也属本义。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承。国学大师冯友兰在《论大学教育》中曾明确提出“君子不器”的主张,认为“大学不是职业学校,不只在训练职业人才教育”,“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一专业知识外,还养成一个清楚的脑子、热烈的心”。[3]我国力倡人文教育的潘光旦也认为:“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4]基于此,竺可桢提出要让工科学生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智识广博,而兴趣亦可盎然。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5]因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育人”而非“制器”,大学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大学之为大学的内在逻辑。“如果仅仅有科学教育而没有人文教育,人们只有‘如何而生’,而没有‘为何而生’的觉悟”[6],“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7]。因此,高等教育应以追求人文精神、追寻生命意义、追问教育本质作为最高境界,将人文精神传承作为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