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途径,提高爱心文化教育的渗透力

(三)拓宽途径,提高爱心文化教育的渗透力

1.爱心教育,渗透内外

1)环境熏陶

学院的环境布置、氛围营造,均弥漫着爱的气息,如南丁格尔塑像、走廊医学名家格言、楼道爱心文化等。特别是护理实训中心的设计布置,护士台、急救室、监护室、育婴房等,全真模拟医院场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命、母爱、责任等意识。

2)专业渗透

专业渗透是爱心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如在护理操作中,即使是搬挪“模型人”,也要注意和考虑“病人”在搬动中是否痛苦与不便;又如在检查之前要把自己的手捂暖才可以去接触病人,即使捂暖了也要询问一下病人这样的体温是否合适;再如给孕妇检查完毕后要协助其整理衣裤,扶其坐起、穿鞋,等等,均要体现关爱方面的要求。与此同时,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了一系列寓爱心、人文教育于其中的课程,如“护理礼仪”“护理美学”“护理人际沟通”“美容心理学”“美容医学伦理学”“医学名家大讲堂”等,更率先于全国医学院校开设“护理人文学”,并自编教材正式出版。同时,把“医学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列为必修课程,强化学生专业人文精神、职业道德培养。

3)言传身教

从新生入学始业教育第一课在南丁格尔誓言下进行爱的教育开始,一直到开学典礼、护士加冕仪式、专业实习、毕业典礼等各个环节,教师均进行爱心方面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懂得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与此同时,学院还通过开展“三文明、四热爱”主题教育活动、“天一名人论坛”系列讲座、爱心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此外,全院教职员工,上至院长,下至普通职工,全员育人,关爱学生,把尊重、坚强、友爱、互助、宽容的品质传递给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也曾为学院前身原宁波卫校题词“循循善诱”,激励教师们对学生实施春风化雨般的爱心教育。

2.爱心实践,花开四季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些可爱的天使,用自己所学专业、用自己的爱心,一年四季,服务奉献,“爱心天使,爱在四季”。

1)春季·青春天使

花团锦簇的春天,青春是最美丽的花朵。在农村、社区、敬老院、公交车上都有着天使们翩翩起舞的青春身影。

(1)与蓝天农民工子弟学校结对帮教。2006年4月,护理分院与蓝天农民工子弟学校正式结对。多年来,天使们不仅为蓝天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捐款捐物,更定期去那里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游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上文化课,开展义教活动,进行健康知识宣传等。

(2)开展“让爱与城市一起舞动”大型广场爱心服务活动。2007年3月,在城市广场举行大型义诊、健康知识宣讲与咨询活动,天使们还载歌载舞为在场的市民们献上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演出。

(3)开展“携公德乘车、与文明同行”公交文明行动。几年如一日,学院爱心社、护理学院公关礼仪部组织成员到363、369、359、367路公交车站牌附近维持乘车秩序,在车上劝乘客给需要座位的人员让座等,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贡献。

(4)开展“爱心义诊进社区,健康微笑迎奥运”活动。2008年3月,爱心天使志愿服务队成员走进江东区紫鹃社区,进行大型健康知识宣传义诊活动。在义诊现场,设立了女性健康服务、测量血压、康复治疗、健康咨询等服务项目。发放常见疾病预防、夏季饮食保健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宣传单,并进行社区医疗服务方面的调研。

此外,还积极与尚田镇溪汪村携手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活动,学院从2005年至今先后选派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驻村帮扶指导工作,义务送医下乡免费为村民开展体检,逢年过节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群众,支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天使的风采”学生慰问演出,等等。

2)夏季·活力天使

炎热的夏季,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环保宣传、帮扶教育、医疗援助,天使们热情似火、活力四射。

(1)成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开展农村医疗卫生知识实践服务,通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广播、电视片、义诊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有关医疗卫生知识;通过讲座、报告会、板报、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讲新农村政策。

(2)开展“与绿色签名、与环保同行”活动。深入乡镇、农村宣讲现代生态知识,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宣传环境生态理念;开展环境保护、支教扫盲、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活动,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力宣传普及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3)开展“我与文明同行”实践服务。积极配合宁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城管等部门协作,组织成立城市文明小分队,开展文明示范活动以及针对不文明行为的劝导查纠活动。积极配合国家卫生城市复检组织社区医疗卫生志愿服务队,通过卫生知识宣讲、图片展览等形式,培养和树立市民卫生意识和习惯。

(4)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开展有关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了解留守儿童工作现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主题,积极宣传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此外,还组织街道社区医疗援助服务队、学生公寓志愿者服务队、“绿桥”志愿者服务团等,奔赴农村乡镇、城市社区,以“诚信”“奉献”“感恩”“爱心”等为主题,开展志愿奉献和感恩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共成立106支主题服务队,参加人数达2200余人。

3)秋季·健康天使

金色的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关注健康的季节。健康天使们到敬老院、社区、广场、农村,给人们带去健康的福音。

(1)2006年,开展“关爱老人,关注健康”活动。在鄞州区古林镇老年活动室举行老年人健康咨询活动,为老人们提供血压测量、康复治疗等服务,宣传以防治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健康小知识。

(2)2007年,组织“贯彻十七大精神,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康复义诊活动。爱心天使志愿服务队前往奉化尚田镇敬老院和印家坑村为300多名百姓提供健康宣传、疾病咨询、测量血压与血糖、康复治疗、免费发放药物等服务。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状况调研”。

(3)2007年,赴宁波中心城区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地梅堰社区开展健康状况调研,开展健康知识测试,普及急救知识。

(4)2008年,学院爱心天使志愿服务队以“投身实践,发挥专长,服务社会,共建和谐”为主题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在紫鹃等社区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义诊活动,用所学知识服务社区、服务民众。

此外,还利用重要纪念日,到社区、广场、农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医疗义诊服务活动。每年的世界保健日,前往社区宣传营养保健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全国防治高血压日,到社区进行测量血压与血糖等义诊活动,发放高血压防治宣传单等;世界艾滋病宣传日,到广场发放艾滋病知识宣传材料,唤起全社会对艾滋病的关注以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冬季·阳光天使

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用热血传递温暖,用热情送去关爱,让瑟瑟寒冬充满温暖,他们是人们心头的一抹阳光。

(1)开展“情在献血中传递,爱在人世间循环”无偿献血活动。作为宁波市红十字会集体会员单位、宁波市卫生系统无偿献血应急队伍之一,学院自1989年起就组织师生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年年例行,从不间断,并将12月定为“无偿献血月”。同学们报名踊跃,献血热情高涨,每次都超额完成预定献血量。

(2)开展“一个问候,关怀体贴;一条围巾,温馨弥漫”慰问环卫工人活动。共收集了150多封信和贺卡,募集80多条围巾和手套,向环卫工人们送去天使的问候与关爱。

(3)开展“关爱老人,拥抱夕阳”活动。前往福利院与老人们共联欢,为他们包饺子、搓汤圆、唱歌、跳舞、表演太极拳,为老人们送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4)开展“慈善一日捐”、捐资助残、扶贫助学、爱心捐款等公益活动。2006年,学院作为宁波市唯一参加由宁波市抗癌健康基金会、宁波市癌症康复协会等单位组织发起的“宁波市关爱癌症患者生命工程”大型募捐活动的高校,在校园里发起“天使的关爱”募捐活动。

此外,还发起“爱心涌动天一”募捐活动,为联丰中学患白血病的李慧莹捐款;开展“用爱撑起一片蓝天”募捐活动,为蓝天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募款;开展“关爱癌症患者,天使送温暖”募捐活动,动员全院师生为不幸患甲状腺癌的2005级朱同学募捐,等等。

3.爱心服务,融入社会

1)抗震救灾志愿服务活动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受伤的300名伤员来宁波市医院治疗,得知缺少医理人员,学院于2008年5月22日着手组织招募志愿者成立救灾医护志愿服务队。该队伍有120余名成员,以已完成学业、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和技术的学院2008届护理专业学生为主。他们迅速从全省各地赶回学校集结,分五组前往李惠利医院、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鄞州人民医院5家宁波市接受救治任务的医院参与灾区伤员的护理工作,利用所学,全力配合医院,开展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伤员生活、医药以及心理护理工作。给伤员们擦洗身子、修剪指甲、换衣换药,配合医生做各项检查,闲暇时陪伤员聊天,鼓励、开导他们重建信心、走出阴影。有些伤员没有亲属照顾,志愿者承担起家人的角色,24小时轮流陪护;怕伤员们住院期间无聊,志愿者经常自己掏钱去报亭买或是从家里带些报纸杂志给他们解闷,有视力不好或识字不多的老人,志愿者就耐心地读给他们听;知道伤员需要理发,有志愿者利用私人关系请理发师来病房为他们理发。就是这样,他们怀着最大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用一句轻声的问候、一首简单的歌曲、一个细微的动作,让身处异乡的伤员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抚平他们的伤痛。接受陪护的伤员对志愿者细致、耐心的照顾十分满意,相关医院领导、护理部对志愿者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学院还收到了宁波市卫生局、市二医院发来的感谢信。央视、新华网、人民网、《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这支救灾医护志愿服务队进行了报道。学院救灾医护志愿服务队被评为宁波市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两位指导老师被评为宁波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临终关怀义工服务活动

临终关怀旨在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尊严,感受到人间真情与关爱,直至安详地走完人生旅程。2008年12月,学院爱心天使志愿服务队与李惠利医院团委结对,并加入了李惠利医院临终关怀义工组织。为了使临终关怀小组更好地对病人开展服务,学院对临终关怀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除了学院专业指导老师、辅导员老师的培训外,还参加李惠利医院组织的“生命无限——姑息临终关怀义工培训”,培训涉及护士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临终关怀的基本概念与护理措施、在临终关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何对临终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上的关怀等内容。临终关怀小组自2008年12月起,每周六上午去李惠利医院为临终病人提供护理服务,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真诚,给垂危者带去了阳光般的温暖。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每次活动中有所感悟,每人分发一本《爱的日记》,记录每次去临终服务的感受,并规定每周日晚上小组成员进行团队分享交流会,畅谈感受和想法。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和交流,临终关怀小组成员感受到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一作为护士天职的神圣使命,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体验到生命脆弱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生命的崇高和坚强,他们细致周到的服务照亮着临终病人最后的旅程,用自己的爱心和患者一同创造着生命的奇迹。正如谢同学在《爱的日记》中所述:“很多的癌症晚期病人不但需要药物上的治疗,更多的是需要心理上的慰藉。每当看到所帮助的患者开心地笑,自己也会很开心。从他们的笑容中我读懂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感恩。”

3)爱心志愿结对服务活动

学院爱心志愿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甬城各大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学校等地,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健康知识讲座、义诊、康复保健、调研等活动。并与医院、社区、学校等进行爱心结对,共建实践基地,长期做好爱心服务项目。目前,学院爱心志愿服务中心已与10多个社区、敬老院共建实践基地,定期去实践基地开展爱心服务活动。同时,对结对社区的孤寡老人定期进行上门服务,追踪老人的健康,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爱心健康套餐服务”已经成为学院爱心文化活动中响当当的招牌,深受居民和病人的欢迎和好评。截至2009年3月底,学院爱心志愿服务中心开展爱心社会服务活动已有80余次,为10000多人次提供健康服务,发放8000多份健康知识宣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