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在教育教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在教育教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课程建设一般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法技术的采用、课程模式的构建、课程的评价等。其中,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核心,课程模式的构建是关键。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要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从学生成长成才所“需”出发,选择那些具有人文价值旨归、有利于学生职业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而不是仅从教育者自认为学生所“缺”来选择那些具有“补课”性质的内容,要体现适切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还要依据课程所确定的目标来进行,以防止随意性。至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式,不能也不必照搬照抄本科院校,而应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出发,可采用“公共必修+专业选修”的混合模式。[2]“公共必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要“少而精”,要在一年级公共课中由全体学生必修,2~3门足矣;“专业选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要体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如职业知识的获得、职业能力的锻炼和职业人格的养成等(不同的高职院校可以有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可在二年级专业学习时供学生选修,不同的专业也可以有不同的侧重。此外,在课程设计时,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特点,可灵活设计诸如短小精悍的微型课程(6~12学时)、身体力行的体验课程、潜移默化的隐形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