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考评机制是导向
2025年08月10日
九、建立科学考评机制是导向
人文素质看不见、摸不着,其教育效果具有潜隐性与不确定性。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后,学习效果如何,到底学到了多少,素质提高了多少,很难有一个确切的考核评价。如何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科学有效考评,既是难点,也是导向。
首先,考评的标准要坚持多维度。目前,人文类课程,尤其是必修课程,大多采用期末考试(或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评方式,考试通过笔试、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虑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考评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多维度,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还可以是学生的获奖作品等。此外,根据素质养成的规律,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主动性、表现性等学生自主性的考评方式,如学生可以用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申请课程免试等。
其次,考评的过程要体现动态化。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不断内化、逐渐提升的过程。所以,人文素质教育考评要强调过程、体现动态,具体来说,就是要更加注重课堂表现、更加注重平时成绩、更加注重学生互评。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等表现情况、平时完成调研论文等任务情况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等作为重要的依据,纳入综合考评。
最后,考评的结果要反映综合性。既要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又要反映学生活动参与情况,还要反映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后素质拓展的总体情况。如有些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将人文素质分为德育、智育、组织活动能力、技能、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等六个方面,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测评,在毕业时,通过测评总成绩来发放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养成证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