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节 人文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职教育产生于由科技发展而带来的工业化,工业化起源于西方,其核心是技术理性主义文化,因而崇尚技术理性,倡导技术至上,缺乏人的主体性思维。在此语境下,我国高职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工具理性”倾向,学校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现象,文化氛围不浓、人文底蕴不深、文化品位不高,不少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价值判断失衡、人格异化,成为只懂专业技术的“人力工具”,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因此,爱因斯坦早就提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大学是“育人”而非“制器”,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大学之为大学的内在逻辑。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防止高职院校工具理性的话语垄断,还原教育本质,恢复价值理性应有的地位,这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职教育姓“高”名“职”,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现实选择。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现代科技的综合性、整体化发展趋势,使得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愈来愈相互结合和渗透。因此,要想较好地掌握现代科技与专业知识,没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很难做到的。此外,劳动力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自由流动,传统的就业观、终身职业观向终身就业机会观和创业观的转变,均使得教育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一次性成长与初次就业能力的获得,而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性成长与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潜能的开发。人文素质作为专业素质等诸素质的基础,非但不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矛盾,反而能促使其提高、深化。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接受通识性、广博性和基础性人文社科教育基础上提高职业素质、获得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这是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注释】

[1]什么是人文精神[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4955662.html?fr=ala0.

[2]潘懋元.金融危机应引起高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9-04-06.

[3]麻富游,王国荣.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兼论宁大精神的塑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62-66.

[4]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出路[N].文汇报,2003-03-21.

[5]李成智.大学理念与素质教育[M]//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6]杨德广.教育新视野新理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赵中立,张宜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杨叔子,余东升.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兼论素质教育[J].教学研究,1999(4):193-197.

[9]王义遒,金顶兵.再论文化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8(2):10-14.

[10]胡显章,李曼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