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

第二节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自提出以来,一直被探讨着、实践着,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着。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8],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的内在品质。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思维等三方面内容。其中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主要包括文史哲、法律、艺术、宗教、道德等人文领域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它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既融合于人文知识又超然于人文知识,如人文知识中的人生感悟、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哲理性观念,以及对人性哲思的批判精神等;人文思维是人文素质的外形,是人们用人性的理念、人文的方法来分析思考和处理解决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形成有赖于后天的教育。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一个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9]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个性,教育引导人们“学会做人”,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人。人文素质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内涵特点和表现形式往往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大体一致,都是以强调人性教育、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10]所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在加强人文知识学习和人文思维训练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即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内在品质的提高。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职责,摒弃过度“工具理性”倾向,摆脱“重理轻文”定势,大力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较之本科院校,有着自己的办学逻辑与教学规律,所以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亦应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有所不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不是为了培养人文领域的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要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人文关怀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人文性”与“职业性”的有机结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伦理、职业情操、职业理想、职业人格、职业荣誉、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业创新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