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仁爱的内涵

(二)仁爱的内涵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把“仁”作为最高道德规范,“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源,对我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亲人之爱

“仁”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论语》中对“仁”的经典解释莫过于“爱人”二字。仁者爱人,是仁者最本质的内涵。“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孔子讲的“爱人”不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

2.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则即忠恕之道。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恕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

3.恻隐之心

孟子提出了人要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看见别人的悲伤,自己也会悲伤,以至于不想让别人悲伤;当一个人怜悯别人时,就会变得充满仁爱。

4.仁敏之行

仁爱强调知行合一。“仁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体现“慈悲”和“侠义”,更隐含着“敏感”,即对周围、对他人敏感。“仁者爱人”,就是要求做到敏感,将践行作为仁爱之始。

(三)仁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古典经学、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1]中华传统美德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主要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包含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期待和要求。关于中华传统美德,学者的研究比较多。有学者概括出“中华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有学者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卢志宁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书中将中华传统美德概括为“仁爱孝悌、勤劳节俭、明礼诚信、安贫乐道、浩然之气”。也有学者表示,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从目前学者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华传统美德中,仁爱孝悌为首;仁爱孝悌中,仁爱当先。由此可见,仁爱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