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主体的错位

二、教育主体的错位

学生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本是应然之事,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却存在着教育主体错位的现象。首先,从学校层面看,学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层组织,掌握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最高话语权,然而在组织设计时,往往根据上级的“任务”要求或是出于学校“自身”需要、教育管理者的“个人”认识程度,一厢情愿地从教育者的理想出发,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能力、需要等个体精神成长的内在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接受特点等来选取内容、设计载体和组织教育,学生的主体缺失现象明显。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由于人文素质教育授课要求高,而学校又没硬性考核规定,故教师缺乏教育内驱力,基本上是能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能上到啥程度就上到啥程度,学生只不过是作为被动接受的教育客体而已。最后,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而一味热衷于与就业直接有关的专业技能训练和考证考级,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和外部告知状态。教育主体的错位直接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值得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