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

三、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

品牌传播贯穿品牌建设的始终,是品牌提升价值、扩大影响,进而彰显竞争力、形成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品牌传播,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最终达到由知名度到美誉度并向忠诚度的转变。

首先,要纠正认识上的几个误区。一是认为品牌传播就是炒作与包装。于是对于文化品牌的传播要么不屑一顾、不闻不问,要么夸大其词、大肆炒作。其实不然,品牌传播就是实事求是地将文化品牌项目的理念、做法、效果与经验等情况通过媒介呈现给受众,靠欺诈性的包装与炒作是产生不了真正品牌的。二是认为品牌传播只需外部传播,在学校内部没必要进行传播。实际上,内部传播也非常重要,通过校内传播。一方面能让师生准确理解品牌建设的理念与行动,这样才能凝聚共识,让师生参与共建;另一方面当校内师生及时了解品牌的建设情况后,他们又可以成为文化品牌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三是认为品牌传播要在品牌建设完成后才开展,建设过程中不需要传播。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其一,品牌建设何时完成,没有界线;其二,品牌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传播,通过传播,凝聚共识、推进工作、增进了解、扩大影响。因此,品牌传播必须贯穿品牌建设的整个过程。

其次,运用传播规律开展有效传播。围绕“为何传播、谁来传播、传播给谁、传播什么、怎样传播”等传播要素,研究确定文化品牌的传播目标、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信息与传播渠道。一是确定传播目标。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在传播前,要研究确定文化品牌的阶段性目标与终极性目标。二是明确传播主体。原则上全校师生都是传播主体,都有义务为学校文化品牌进行传播宣传。在文化品牌建设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传播主体。比如初创期,品牌负责人传播最理想;成长期,传播主体可以更多元;成熟期,多多益善,由校外人员来传播效果更佳。三是选择传播受众。根据传播目标而定,重点要研究分析受众特点与接受心理,特别是要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与参与特点。四是设计传播信息。选择重点信息,尤其是体现品牌核心理念与价值、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性信息,这样的信息传播识别力较强。五是选择传播渠道。其要点是在恰当的时候选用恰当的媒介,通过选用报刊类、广电类、活动类、网络类等传播媒介,使品牌增值、影响扩大。

最后,要精心设计形象识别系统。建立形象识别系统对于直观展示品牌个性与形象,获取校内外对于品牌的价值认同与身份识别,进而实现知名度与美誉度提升,作用显著。高校形象识别系统是借鉴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而形成的,它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与视觉识别三大系统。目前在高职院校,立足整个学校建立形象识别系统较为多见,但针对某个文化品牌设计形象识别系统较为少见。为高效开展品牌传播,扩大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高职院校有必要精心设计文化品牌形象识别系统。一是提炼体现品牌理念与价值的宣传用语。宣传用语要言简意赅,文字不宜过长,以6~12字为佳,同时要文辞优美,朗朗上口,以便识记与传播。二是设计具有品牌标识功能的视觉识别系统。标识信息元素(文字、图案、色彩等)要简洁、鲜明、准确,能体现品牌个性特征,要有视觉冲击力。三是塑造形象人物或事件。如打造能代表品牌影响的人物,挖掘能彰显品牌地位的标志性事件,物色能拓展品牌形象的代言人等。

【注释】

[1]高庆.高职教育的软实力及其提升[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8(1):21-23.

[2]钟建宁,杨成.加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50-51.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梅汝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方中雄,陈丽,等.学校品牌策划[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沈威,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1):101-104.

[6]俞松坤.从软实力视角论大学文化品牌建设[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