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独特思政教育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独特思政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发展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平台。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校园文化的概念,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存在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界定。①文化氛围说。校园文化既非课内活动,也非课外活动,而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②第二课堂说。校园文化是学生接受道德及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完善。③课外活动说。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其作用是娱乐和调剂学生的文化生活。

在校园文化概念的具体表述上也各有其说。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1]本文综合多数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师生为主体的群体文化,它反映着一所学校的面貌和风格,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对群体组织成员具有导向、教育、规范和激励等诸多功能”。[2]

当前高校,随着“80后”“90后”大学生成为学生群体的主要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为更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多种思政教育载体中“脱颖而出”,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体现出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软环境”,能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追求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观,追求植根行业需求的就业观。作为一门无形的课程,校园文化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创造了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它对人的熏陶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饱含科学精神、民主传统、深厚人文底蕴或较为明显的职业特征的校园文化中,学生的身心会受到熏陶和影响,能力和素质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3.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特色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中得以体现,而规章制度的建立,能明显地表明学校提倡什么,应该怎样做。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规范作用持而久之,促使学生养成独特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要求到遵循、接受到习惯,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4.激励作用

优良的校园文化可以利用校训、校标、校旗、校歌等各种精神孵化载体,起到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激发师生积极进取、立志高远,增强团结拼搏、发愤图强的使命感及感恩时代、服务社会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