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培育策略
品牌培育是品牌建设的关键,事关品牌定位目标的实现与品牌的真正形成。高职院校在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培育内容上,注重品牌理念的挖掘与践行。文化品牌项目核心价值的形成、内化过程,是品牌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文化软实力逐渐形成的过程。文化品牌的理念尤其是核心理念的挖掘与践行,是作为一个品牌项目质量水准与文化底蕴的核心要求与本质体现。高职院校要组织开展围绕体现品牌核心理念与价值的系列培育活动,来彰显与实现品牌价值。比如,某卫生高职院校在塑造人文素质教育品牌项目时,按以下思路来挖掘确定核心理念,从“人文素质”到“职业人文素质”,并且根据该校“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与健康服务相关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职业人文素质”的三大核心要素,即“仁爱思想、健康理念、生命意识”。根据这样的理念,该校开设了“健康人文”“胎教音乐”“孕妇瑜伽”等体现专业特色的人文类课程,组建了“爱心社”“阳光社”“临终关怀实践服务队”等体现职业素质的相关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青春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爱心文化节”等体现职业特点的主题教育活动,来打造“大爱文化下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品牌。
第二,在培育途径上,可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实践证明,文化品牌培育采用项目化运作对于整合人、财、物、技术等资源,统筹专业、课程、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效果明显。通过项目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优势,同时通过竞争,进一步激活与提升品牌活力。对于已选定的文化品牌培育项目,采用招投标形式,通过校内公开招标,师生撰写标书,参与答辩竞标,最后经优胜劣汰从中选定培育方案。确定文化品牌培育方案后,学校还要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合同,提出项目培育的目标任务、明确项目检查验收的进度要求。同时也要为之提供必要的资源、创造相应的条件,以确保项目顺利、成功培育。
第三,在培育机制上,要形成全程、全方位的建设机制。一要建立联动机制。探索建立有关文化品牌建设的齐抓共管、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校院联动、部门联动、师生联动和内外联动”[6],努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校为主要推动力、以社会为重要阵地的共建局面。二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财务保障机制,加大对文化品牌培育的资金投入,建设必要的文化设施与场地,支持开展相关的文化培育活动,等等。三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已经列为品牌培育的文化项目,要提出阶段性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并开展必要的检查督促。同时,出台政策奖优扶强,如通过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品牌评选活动,让那些具有培育潜质的优质文化项目脱颖而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