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移情作用
现有的许多理论都试图解释人在艺术观赏情境中的心理活动。在我看来,这些理论多半由于忽视了观赏的瞬间性而未能抓住要害。我从不相信一个具有真情实感的人在观赏这幅版画时,经过长久的分析才能宣布自己所体验到的快感。只要看一眼,我们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喜欢这幅画。当然,在某些场合,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我们不可能立刻弄清瞬间的印象。艺术品是独立自在的。许多艺术品——如哥特式教堂的外部装饰——是由许多单独的艺术品组成的复合结构,是在观念或技巧中结成的整一体。这是艺术品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艺术品能够“打动”我们的说法准确地道出了艺术的特质。观赏者的体验过程带有情绪色彩:心理学家经常把无意识反射与情绪联系在一起。斯宾诺莎(Spinoza)[10]在他的《伦理学》(Ethics)第5章命题3中最先指出:一旦我们弄清情绪是怎么回事,情绪就不复存在了。在所有承认瞬间沉思观照的理论中,“移情说”可谓佼佼者。有关“移情说”的文献十分浩繁,对其做过出色描述的当推伟大的美学家里普斯(Lipps)[11]。英语中的“移情”(empathy)一词译自德文“einfü hlung”。“移情”与“同情”(sympathy)比较接近。“同情”意为同感(feeling with),“移情”意为感入(feeling into)。当对受难者表示同情时,我们重演着他人的感受;当凝神观照艺术品时,我们把自己外射到艺术品的形式中了,我们的感受取决于我们在对象中发现了什么东西,占据多大的范围。这种体验不完全局限于艺术观赏。概而论之,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感入”(feel ourselves into)某一观赏对象中时,移情与同情之间几乎不存在什么差别。例如,在观看葛饰北斋的画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船工身上,并对这些处于危难之中的人表示同情;但若把这幅画当作艺术品玩索,我们的情感将会汇入那奔流的巨浪。我们跃入巨浪,随着巨浪一起升腾,感到起伏的波涛与地心引力之间存在张力,并随着浪峰摔成碎沫。我们感到自己伸出愤怒的双手,想撕裂隐藏在波浪里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