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理性艺术

53 理性艺术

借助于现代感觉方式,是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另一途径。我们应以怎样的顺序来排列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这些著名的艺术家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顺序,这个顺序有赖于当时的艺术感觉。是怎样一种特质使乌切洛(Uccello)[21]的艺术能够吸引现代感觉呢?乌切洛是否同其他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共享这一特质呢?这种特质同评判艺术的传统标准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们经常称乌切洛为透视画法的发现者,我认为这不完全符合事实,甚至有些荒唐。乌切洛不是透视画法的发现者,但也许是对这种画法的潜力感到喜不自胜的第一位艺术家。他使用透视画法是有目的的,不仅为了增强绘画的逼真感,还为了建立起自己的构思或图案。被陈列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圣罗马诺之战》(“The Rout of San Romano”)就是乌切洛运用透视画法的范例:画中高举的长矛的倾斜线,同远处田垄的倾斜交叉,大体上达到一种平衡。有意识地使用透视画法,同有目的地或随意地使用色彩没什么两样。乌切洛用色的目的完全在于取得装饰效果。为此,即便有损于写实效果,他也在所不惜。这一点在《夜间猎场》(“Hunting Scene by Night”)这幅被陈列于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的优美绘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有意识地运用透视画法,便是乌切洛艺术的特征所在。他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单凭主观愿望、在感受的支配下绘画的艺术家。他作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按照既定的理性方式进行的。他同其他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如卡斯坦诺、图拉(Tura)[22],特别是弗兰西斯加——都具有这一特点。这些艺术家都有各自独到的感知能力,但都因使用同一种所谓“前所未有”的技法而闻名于世。弗兰西斯加的确称得上第一位立体派画家,他被收藏在乌尔比诺(Urbino)的《鞭挞》,就是由凹陷立方体组成的完美的几何结构。弗兰西斯加是开拓现代艺术感受的先行者,是用流行的理性结构表现自我感知的艺术家。这绝非现代人的奇思怪想,而是有事实根据的。弗兰西斯加撰写的那篇几何论文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正是弗兰西斯加和乌切洛这类画家的这一理性特质,吸引着现代艺术感觉。现代艺术尽管有一些浪漫主义的成分,但其主流是朝着重建理性的方向发展的。与大多数艺术批评家的愿望相悖的是,立体主义依然存在,而且是现代艺术家惯用的手法。毕加索这位现代艺术感觉的倡导者就使用这种方法。重建理性到底指什么呢?它指的是那种把理智奉为艺术创作基础的权力。理智(或者说理性观念)从未被看成用尽的、枯竭的艺术素材,也从来不是主观主义画家那些杂乱无章的情绪。在绘画里,就像在诗歌中一样,这些观念或情绪把感觉整个组合起来或使其构成艺术作品的出发点。这种组合或许是有目的的,或许是本能的,但无论出于前者还是后者,它总是引人入胜的复杂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