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a 芭芭拉·海普沃斯

82a 芭芭拉·海普沃斯

在过去的十五年里,芭芭拉·海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的作品达到了“抽象”的高度。在一般观众看来,她的艺术与立体几何关系甚密。利用数或比例法则来解释艺术中的形式因素,是希腊人以及更早一些的埃及人的一大发现。柏拉图认为,只有遵照这些法则,而不是直接模仿自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在艺术史上的不同时期,艺术家几度摈弃再现现实的创作思想和原则。他们之所以如此,不是出于愤世嫉俗(如在新石器时代或北方海盗时期),就是因为感到模仿上帝的造物有亵渎神灵之嫌(如在伊斯兰文明时期或阿拉伯文明时期)。只有到了现代,非再现艺术才终于发展成为一种独立自在的艺术风格,并向其他现代艺术风格(如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等)提出挑战。人们一般把这种新艺术运动称为“抽象艺术”。所谓“抽象艺术”,指一种源于自然但又脱离自然的艺术,或者指其基本形式是从具体细节中抽象出来的艺术。用“抽象”一词来命名这种艺术并不完全令人满意。故而,在这场艺术运动中,特定的流派提出和采用了不同的标签(如综合立体主义、新造型主义、构成主义、艺术至上主义等)。然而,这些标签大都失之偏狭(例如,构成主义否认自己与自然乃至物质形式结构或有机形式的任何关联),唯有“现实主义”与“抽象主义”这类普通术语可以清楚表明艺术中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方式。

始终坚持纯形式艺术实践的抽象派艺术家大有人在,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10]就是典范。当然,也有从未想过创作抽象作品的现实派艺术家。另外,还有中途放弃对抽象艺术目的的追求,回归现实主义艺术的抽象派艺术家,以及突然背离现实主义,继而转向抽象主义的颇有才华的现实派艺术家。也有一些独往独来的艺术家,认为没有必要在上述两种艺术风格之间颠来倒去、挑东拣西,芭芭拉·海普沃斯就是如此。

芭芭拉·海普沃斯的早期作品(1929—1932)是自然主义的,大多基于对人体的仔细观察。她早期的一些雕刻品非常精美。随后,她越来越强调艺术的纯形式因素。最终,她完全抛开了模特儿与所有参照实体(例如,她的作品不再用“母与子”等命名,而是用“形式”“圆盘”“球体”“曲面”等取而代之)。数年之后,芭芭拉·海普沃斯举办了一次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作品展览。令人吃惊的不是这些新作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而是其中隐含的异乎寻常的情感深度。在芭芭拉·海普沃斯从抽象主义艺术阶段复归现实主义艺术阶段时,她对自然形式更富同情了,她的技法更精微遒劲了。最令人惊叹的是,芭芭拉·海普沃斯的作品包含着十分浓烈的具有戏剧性的现实主义特色。

芭芭拉·海普沃斯的新作(许多是以混合使用油彩和铅笔的方法创作的)可分为两组:一组侧重于对女性裸体的刻画,另一组专注于对医院场景的描绘。后一组作品尤为强劲,感人肺腑。医院如同正在演出的剧院,或富有戏剧性的场面。芭芭拉·海普沃斯通常正是从这所“剧院”搜集创作题材的。在她的笔下,疼痛与恐惧成为被升华的情感——融化在外科医生的创造目的中,凝聚在他敏捷灵巧的双手里,以及颇有耐心的护士的面孔上。这些站在医生两侧的护士仿佛古希腊歌剧中的合唱队。伦勃朗与其他一些荷兰画家也喜欢这类题材,但其作品常常使我们想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朴素的人本主义,而不是他们所崇尚的现实主义。只有懂得抽象形式的艺术家才会享有永久不衰的形式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对建筑的抽象形式有着很高的认识。就芭芭拉·海普沃斯的艺术而言(与亨利·穆尔的情况颇为相似),她在塑造现实人物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从事纯形式艺术实践的结果。

抽象派艺术(不包括构成主义,参见本书第81c节)与现实派艺术一样,常常有堕入学院派艺术的危险。抽象派艺术在加强自己力量方面有不足之处,因为其形式的本源不如决定生命演化的生命冲动那样具有生命力。有鉴于此,艺术家很有必要在抽象与现实两条艺术道路之间往来游离,自由选择。这并不是说,抽象派艺术可以被看成现实派艺术的入门练习。抽象派艺术有独立存在的权力。从一种艺术风格转入另一种艺术风格,从现实主义转入抽象主义,或从抽象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未必是深层心理作用的结果,可能只不过是方向与目的的更改。人们往往试图创造一个现实,创造一个由生命意象组成的世界。这会产生两种极端。一种是在创造自由意象的过程中表现“造型意志”。这里所说的“自由”并非缺乏美学原则的东西。另一种是在有选择地肯定有机世界的某一方面的过程中表现“造型意志”——对人体活力或魅力的高度认识就是例证。关于这个问题,芭芭拉·海普沃斯的这段话讲得非常透彻。她说:

以现实主义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可增添你对生活、人类和地球的爱。以抽象主义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会使你的个性获得解放,知觉变得敏锐。于是,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深深地打动人们的是对象的整体性或内在意向:组成部分各得其所,每个细节都具有整体意味。

由此可见,现实主义与抽象主义是图解整个艺术范畴的截然相反的表现方式,两者共存于艺术家的思维能力之中。

[1]现为津巴布韦共和国。

[2]Hugo Obermaier and Herbert Kühn,Bushman Art,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

[3]戈宾诺(1816—1882),法国外交官、人种学者、作家。

[4]历史上欧洲人称阿拉伯人为萨拉森人。

[5]普拉克西特利斯(生卒年不详),古希腊著名雕塑艺术家。

[6]雷姆施奈德(约1460—1531),德国雕塑艺术家。

[7]安吉利科(约1395—145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8]圣弗朗西斯(1439—150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9]1993年1月1日起成为捷克、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国家。

[10]参见Various Writers,The Art of Egypt Through the Ages,London,The Studio,1931。

[11]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

[12]参见Margaret Alice Murray,Egyptian Sculpture,Duckworth,1930。

[13]参见布洛克1947年为在伦敦伯克利美术馆举办的前哥伦布时期艺术展所写的前言。

[14]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15]中世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和奥斯曼帝国的国家元首。

[16]吉本(1737—1794),英国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

[17]卡帕西奥(1450—1523/26),意大利画家。

[18]皮萨内洛(1397/9—1455),意大利画家兼奖章设计师。

[19]西诺列利(1441—1524),意大利画家,弗兰西斯加的学生。

[20]波拉约洛(1431—1498),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的写实主义画家。

[21]乌切洛(1397—1475),继马萨乔之后的佛罗伦萨艺术大师。

[22]图拉(约1430—1495),意大利画家,佛罗伦萨画派的盟主。

[23]勃鲁盖尔(1525—1569),佛兰德斯画派的先驱。

[24]约尔丹斯(1593—1678),佛兰德斯画派画家。

[25]恩索尔(1860—1949),比利时画家。

[26]梅姆林(1430—1494),佛兰德斯画派画家。

[27]委拉斯开兹(1599—1660),西班牙画家。

[28]参见Max Osborn,Die Kunst des Rokoko,Berlin,Propyläen-Verlag(Vol.13 of the Propyläen History of Art)。

[29]华多(1684—1727),侨居巴黎的画家。

[30]莫兰德(1763—1804),英国画家。

[31]夏尔丹(1699—1779),法国画家。

[32]戈雅(1746—1828),西班牙画家。

[33]格勒兹(1725—1805),法国风俗画兼肖像画家。

[34]荷加斯(1697—1764),英国画家。

[35]沃尔夫林(1864—1947),德国研究文艺复兴艺术的历史学家。

[36]里德此说有误。应当是圆明园,而非颐和园。

[37]此处暗指两种相似纹样的不同功能。一种为精神生活服务,带有宗教色彩;另一种为日常生活服务,带有实用目的。在同一艺术风格的影响下,二者在表现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8]科内利亚诺(约1460—1518),威尼斯画派画家。

[39]丢勒(1471—1528),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40]帕蒂尼尔(1485—1524),佛兰德斯画派画家。

[41]柯罗(1796—1875),法国风景画家。

[42]雷诺兹(1723—1792),英国艺术家。

[43]普桑(1594—1665),法国画家。

[44]埃尔斯海默(1578—1610),德国风景画家。

[45]汤姆逊(1700—1748),英国诗人。

[46]参见《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一书的第22页(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26)。

[47]卫斯理(1703—1791),新教重要教派卫斯理宗的创始人。

[48]约翰生(1709—1784),英国文艺批评家兼作家、诗人。

[49]德朗(1880—1954),法国画家。

[50]莱歇(1881—1955),法国画家。

[51]布歇(1703—1770),法国画家。

[52]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53]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54]塔利兰德(1754—1838),法国政治家。

[55]戈蒂埃(1811—1872),法国作家。

[56]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

[57]梅里美(1803—1870),法国作家。

[58]波宁顿(1802—1828),英国风景画家。

[59]威尔基(1785—1841),英国画家。

[60]埃蒂(1787—1849),英国画家。

[61]海登(1786—1846),英国画家。

[62]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

[63]安格尔(1780—1867),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论敌。

[64]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65]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作家。

[66]马奈(1832—1883),法国印象派画家。

[67]修拉(1859—1891),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

[68]西涅克(1863—1935),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

[69]瓦莱里(1871—1945),法国诗人。

[70]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派画家。

[71]毕沙罗(1830—1903),法国印象派画家。

[72]波纳尔(1867—1947),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

[73]华托(1684—1721),法国画家。

[74]夏凡纳(1824—1898),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75]博斯威尔(1740—1795),苏格兰传记作家。

[76]这些书信由梅斯·康斯太布尔编选出版(伦敦,1927—1929)。

[77]勒南(1823—1892),法国宗教史家和哲学家。

[78]米勒(1814—1875),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79]雅里(1873—1907),法国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锋。

[80]阿波利奈尔(1880—1918),法国诗人兼艺术批评家。

[81]巴克斯特(1866—1924),俄国画家兼舞美设计师。

[82]睡鼠(Dormouse)在此处指那些以“M”打头的词,诸如“老鼠夹子”(Mouse-traps)、“月亮”(Moon)、“记忆”(Memory)、“大量性”(Muchness)。我们不妨引证一下“疯帽子”(the Hatter)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结束那次特殊对话时所用的反驳方式,
这对某些现代艺术批评家颇有益处。
睡鼠:“你看到过描绘大量性的素描吗?”
爱丽丝颇感迷惑地回答:“噢,既然你问我,我不认为——”
疯帽子插话说:“那你就少废话!”

[83]菲狄亚斯(约公元前490—前430),古希腊雕刻家。

[84]多那太罗(约1386—146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刻家。

[85]格吕内瓦尔德(约1470—1528),德国画家。

[86]莫德松-贝克(1879—1907),德国表现派先驱。

[87]诺尔德(1867—1937),德国表现派画家。

[88]罗尔夫斯(1849—1938),德国表现派画家。

[89]赫克尔(1883—1970),德国表现派艺术家。

[90]施米特-罗特鲁夫(1884—1976),德国表现派画家。

[91]佩梅克(1886—1952),比利时表现派画家。

[92]斯梅特(1877—1943),比利时表现派画家。

[93]范登伯格(1883—1939),比利时表现派画家。

[94]立体主义的众多分支之一。画风脱离说明式的形象,强调纯粹的立体主义方向,试图运用想象和本能进行创作,借助抒情色彩和自由联想造成律动感。

[95]一种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倡导摆脱思想束缚,表现潜意识活动。

[96]“tach”意指用墨进行滴、染。

[97]切利尼(1500—1571),意大利艺术家。

[98]布尔德尔(1861—1929),法国雕塑家。

[99]马约尔(1861—1944),法国雕塑家。

[100]爱泼斯坦(1880—1959),波兰籍苏联雕塑家。

[101]布朗库西(1876—1957),罗马尼亚雕塑家。

[102]阿契彭科(1887—1964),美籍苏联雕塑家。

[103]劳伦斯(1885—1954),法国雕塑家。

[104]加博(1890—1977),俄国雕塑家兼画家。

[105]马列维奇(1878—1935),俄国雕塑家。

[106]塔特林(1885—1953),俄国雕塑家。

[107]谢提那诺(1428—1464),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著名雕刻家。

[108]杜乔(1418—1481),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雕刻家。

[109]我在《亨利·穆尔:雕塑与素描》(Henry Moore:Sculpture and Drawings,1949)一书的导言里,曾对这类雕塑家做过比较详细的论述。本书第77—82a节所涉及艺术家的作品与插图可在新出版的《现代艺术》(Art Now,1948)中找到。

[110]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