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庚斯博罗

65 庚斯博罗

我知道,讨论庚斯博罗毁灭的原因极易引起争议。这位艺术家的命运就是为别人拉套,为他人作嫁衣裳。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是有工作压力的人。庚斯博罗的画有奇妙迷人的特征,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想象力。唯一能够打动他的就是与外物的直接接触。因为不善虚构,他往往采用直接摹写外物的画法。他所描绘的寓言题材全是败笔。由于组合能力较差,他画的双人肖像《艾丽莎与托马斯·林雷》(“Eliza and Thomas Linley”)缺乏内在联系。因此,他一般避免使用混合性题材。我们将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殊不知要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单凭对艺术的感觉和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布莱克与庚斯博罗完全相反。他没有惯用的技法和画家特有的感觉。眼前的物象不能直接触发他的灵感,因为他很少注意它们。布莱克的绘画题材则全部源自想象力。他所体验到的和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并非感性的,而是理性的。

否认艺术家长处的艺术评论毫不足取。有人也许这么设想:若能把布莱克的想象力同庚斯博罗的技法和感知力结合起来,那该多好!然而,自然界不会赐予我们这样十全十美的超人。我们应该详述一下庚斯博罗的可取之处。我们应该承认庚斯博罗自然、真挚的特点。他没有自己的艺术理论,也没有学院派的艺术理论(这是他与雷诺兹不同的地方)。他是充满激情的画家,只描绘眼前的现实。他画得又快又准,大胆泼辣,能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雷诺兹认为,庚斯博罗的这种成功如同“一种魔术”。他画画完全是出于本能。罗斯金说过:“庚斯博罗的手像流云一样轻盈,如闪光一样敏捷。”罗斯金的评语是对庚斯博罗艺术特点最精彩的描述。如果我们注意一下庚斯博罗那些肖像画的细节,将会从中发现印象派艺术手法的萌芽——他那些微缩型画像隐含着康斯太布尔、柯罗和塞尚想要教给我们的所有东西。他的风景画洋溢着与生俱来的热情,充分表现了英国风景的浪漫主义本质。他的艺术永远不会被厌弃,因为除了给人以愉悦之外别无他求。这种艺术也不可能使人感到腻味,因为它精确逼真、激情高昂但不多愁善感。庚斯博罗的传记作家沃尔特·阿姆斯特朗爵士(Sir Walter Armstrong)曾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才华。他说:“庚斯博罗是第一个竭力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绵绵不断的情感,并把热情的力量、强度和整一性作为衡量自己的艺术尺度的艺术家。”正是“绵绵不断的情感”,使他的绘画保持着原先那种活生生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