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结构动机
艺术品的结构不总是一目了然的。它可能是由不规则的单元组成的精巧的布局和协调的比例。一般说来,颇有胆识的画家会抓住某种容易为人理解的结构不放,对画中的块体做出相应的安排。前面谈到的那种金字塔结构就十分常见。这种结构使画面的底部显得坚实稳重,使观赏者的眼睛自然而然地追踪到画面结构的顶端。另一种与此类似的结构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在埃尔·格列柯的画(图35)里,我们会发现一种旋转的节奏。这种节奏就像舵轮把柄似的从基督的旋转动作中闪现而出,从而给整个作品的结构注入奇妙的动态感。图中的每一根线条都增强了这种感人的节奏。
在绘画创作或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结构动机虽然不一定是艺术家有目的的选择,但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因素相比,结构动机更能清楚地反映出该时期艺术风格的主导节奏。譬如,鲁本斯经常采用螺旋式的结构并非出于偶然;螺旋式结构是他那个时代典型的动态节奏。鲁本斯竭力想要打破文艺复兴早期那种静态的建筑结构传统。
在风景画里,结构更容易受制于与距离、透视和氛围有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32]的风景画(图44)就没有追求一种图解式节奏的动机。线条全被用来暗示风景的广度,既未过多侵占天地之间的相关块面,也未影响光影产生的氛围效果。结构力量完全取决于主题本身,它不像固定的钢制框架似的对主题产生钳制作用。要摆脱写实的局限,创造虚幻的风景,就得采用新的方法,即现代艺术家康定斯基(Kandinsky)[33]或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惯用的那种方法。
[1]克罗齐(1866—1952),意大利美学家。
[2]即人们所熟知的“断臂的维纳斯”。
[3]乔托(约1266—1337),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家。
[4]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古希腊数学家。
[5]费希纳(1801—1887),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
[6]弗兰西斯加(约1416—1492),意大利画家。
[7]参见Jay Hambidge,Dynamic Symmetr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0。
[8]马蒂斯(1869—1954),法国野兽派代表画家。。
[9]葛饰北斋(1760—1849),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
[10]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
[11]里普斯(1851—1914),德国美学家。
[12]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人本主义代表作家。
[13]弗里斯(1819—1909),英国艺术家。
[14]哈尔斯(1580—1666),荷兰画家。
[15]波提切利(约1445—1510),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的代表画家。
[16]马萨乔(1401—1428),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的奠基人。
[17]提埃坡罗(1696—1770),意大利画家。
[18]即《东方三博士的朝拜》(“Adoration of the Magi”)。
[19]Arthur Pope,Modes of Express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1.
[20]曼泰尼亚(1431—1506),意大利画家。
[21]卡斯坦诺(1423—1457),意大利画家。
[22]维米尔(1632—1675),荷兰画派的重要画家。
[23]提香(约1489—1576),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主将。
[24]丁托列托(1518—1594),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
[25]柯勒乔(约1489或1493—153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画家。
[26]伦勃朗(1606—1669),荷兰著名画家。
[27]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
[28]格列柯(约1545—1614),西班牙画家。
[29]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家。
[30]惠斯勒(1834—1903),美国油画家、版画家。
[31]参见R.H.Wilenski,The Modern Movement in Art,London,Faber & Faber,1927。
[32]克劳德·洛兰(1600—1682),法国风景画家。
[33]康定斯基(1866—1944),俄国画家,抽象画派的开山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