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艺术与宗教

34 艺术与宗教

就艺术史的沿革来看,从原始时期(切记:原始不一定低劣)到取得高度文明成果的古典艺术与哥特艺术时期,艺术始终伴随着并依赖于人类对宇宙的情感的发展——从巫术和唯灵论到宗教的发展。非洲人的雕塑和普拉克西特利斯(Praxiteles)[5]的雕塑的巨大差别在于:前者表现的是非洲人的唯灵论宗教,后者则反映了处于高度文明阶段的希腊人的理性洞见。希腊人获得了一种堪称吉祥如意的宗教式静穆。他们摆脱了对外在世界的恐惧——实际上,他们早已开始正视和赞美这个世界。因此,他们的艺术表现出了对这个世界的友善。也就是说,他们把大自然理想化了。人类这时才终于发现了隐含在周围一切生物中的美,同时想借助艺术来表现这种美,表现这种生命结构中的节奏特征。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我们必将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回顾过去,艺术与宗教同时出现在史前的混沌时期。多少世纪以来,两者似乎一直联结在一起,密不可分。大约五百年以前,艺术与宗教在欧洲首次出现了明显的分裂。二者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随着文艺复兴高潮的到来,终于涌现出一种自由独立、风格独特、旨在表现艺术家个性的艺术。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艺术盛衰无常。有时我们认为某一杰作可以代表艺术发展的顶峰,有时又觉得似乎没有什么伟大的艺术可言。最后,我们开始认为,艺术与宗教一旦失去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艺术或伟大的艺术时期。尽管有些伟大的艺术家已经创造出了明显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杰作,但若仔细研究这些艺术家的个人生活,我们很可能发现他们身上存在一种我们姑且可称之为宗教感的东西。凡·高的生活即为一例。

然而,如果就此得出艺术与宗教相依为命的结论,还为时过早。这当然要以我们对艺术和宗教的认识而定。到底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宗教?艺术中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必不可缺的因素,就是那一点点感觉——我们不妨称其为肉体感觉。在原始人的艺术中,就像在其宗教中一样,正是这种感觉因素始终在起作用。在此阶段,想区分艺术与宗教是相当困难的。崇尚艺术的人总渴望了解宗教,反之亦然。巫师和僧侣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是一路人,艺术在当时仅有拜神或赎罪的功能。从后来的文明角度看,这种艺术是有局限性的。它只不过表现了极为狭隘的情感范畴——仅仅限于表现恐惧感。至于荣耀感这一精神勇气的产物,我们在原始人的艺术中根本看不到。正是这种感觉因素(后来演化为许多分支),导引出古典艺术和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最高成就。

同时,在从原始人的艺术到文明人的艺术的变化过程中,艺术家在心理上并未发生真正的变化。非洲人的木雕面具(图21)和雷姆施奈德(Riemenschneid)[6]的亚当头像(图20)在形式价值上几乎是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两者所表现的超验价值的程度。也就是说,原始人和中世纪文明人的艺术价值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他们信奉的宗教价值不同,而不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感觉的程度不同。如果我们把某一宗教团体的艺术特征看成对该团体宗教经验的有效性或强度的检验,则将会导致荒唐可笑的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