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
令人颇感惊讶的是,在一部专论洛可可艺术的著作[28]中,我们发现插图中有许多各不相同的艺术家,如华多(Watteau)[29]、乔治·莫兰德(George Morland)[30]、夏尔丹(Chardin)[31]、戈雅(Goya)[32]、格勒兹(Greuza)[33]、荷加斯(Hogarth)[34]。真能把这些相互有别的艺术家硬凑到一起吗?不言而喻,对于这一明显的异常现象,只能用世界艺术史上的事件予以解释。巴洛克艺术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洛可可艺术则是于1715年或1720年问世的。大约从1760年开始,一些新的艺术风格倾向,诸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才获得各自明确的名称。在这个艺术风格相互交侵的时期,洛可可风格应运而生,独树一帜。把这一时期称为“洛可可时期”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该艺术风格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尽管不曾占有支配地位。真正令人惊讶的是,一旦接纳了“洛可可”这个标签,并界定了这种艺术的特征,我们就会发现,洛可可艺术实际上可以包括当时所有的艺术。纯然的洛可可风格是当时艺术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的艺术在后来都受到了洛可可艺术的影响。
在欧洲,要不是我们自称有一种特定的现代风格,洛可可艺术算是最后一种风格独特的表现形式。从18世纪后二十五年到20世纪前二十五年,各种流行的艺术风格基本都是派生之物。也就是说,这些风格与其说是真正的精神形式的产物,还不如说是文化教育的结果。
我们对洛可可风格研究得越深,越发觉它把欧洲史上伟大的时期之一的情调与活力典型化了。“洛可可”(Rococo)源于法语“rocaille”,意指用卵石和石块装饰而成的人工洞室。为何用该词表示一种特定的艺术风格,这仍然是个谜——这种人工洞室带有先前巴洛克艺术的特征。“巴洛克”(baroque)本身也是一个派生词,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指当时被用作首饰的一种大而不圆的珠子。为什么用这个词表示该时期的艺术风格,这也是个谜。不管这两个词的派生过程多么曲折,都被用得异常贴切。正像赫尔·奥斯本(Herr Osborn)指出的那样,从这两个词的象声价值上看,“巴洛克”一词的发音隐秘而含蓄,暗示出冗重、浮夸和臃肿的形式,而这些形式只有进入运动状态才会产生效应;“洛可可”(Rococo)一词由三个相等的音节组成,后两个音节完全一样,读音就像一串捉摸不定又妙不可言的铃声——优美、短暂但有章可循。
巴洛克艺术趣味的复活始于德国,阿洛伊斯·雷格尔(Alois Riegl)1907年出版的《罗马巴洛克艺术的形成》(Die Entstehung der Barockkunst)一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雷格尔这本书是专门研究巴洛克风格之起源的,也许是第一部对巴洛克风格做了充分解释,并将其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门类中分离出来的专著。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kob Burckhardt)那部专论文艺复兴的大作是在19世纪70年代出版的,他认为巴洛克风格是古典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退化和瓦解。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35]1888年出版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Renaissance und Barock)一书,首次在这两种风格之间画出了清楚的历史分界线。沃尔夫林给巴洛克所下的定义是“灌注于块体之中的运动”。这一定义尽管不够全面,但与布克哈特所持的消极态度相比,已经向前跨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