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艺术的本质

62 洛可可艺术的本质

洛可可艺术在法国的发展是以内部装饰为特征的。出于某种原因,洛可可风格在法国未能取得预想的结果,未能把外部材料转化为内在风格。朱斯特-奥雷勒·梅索尼埃(Juste-Aurèle Meissonier)为圣赛尔皮斯教堂设计的生动方案之所以遭到冷遇,是因为让-尼古拉·塞瓦多尼(Jean-Nicolas Servandoni)设计的那套干巴巴的古典方案当时比较受宠。在法国,洛可可风格一直停留在内部装饰的范围之内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德国,洛可可风靡一时,遍及全国,成为最有代表性和民族性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精华及表现形式,均隐含在微型艺术作品之中。在本质上具有洛可可风格的艺术作品中,瓷器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瓷是洛可可艺术最常用的材料。图42所展示的瓷人可谓全部洛可可艺术精神的结晶。作者是小型雕塑(Kleinplastik)大师弗朗茨·安东·布斯特里(Franz Anton Bustem)。他是意大利人,从1754年到1763年一直为宁芬堡工厂(Nymphenburg Factory)制作模型。居于迈森(Meissen)的康德勒(Kändler)也是颇具盛名的艺术家,但那个时代的宠儿是布斯特里。

可以被握在手中的瓷人与宁芬堡或布鲁尔(Bruhl)的宫殿,是大不相同的艺术模式。前者小巧玲珑,后者庞大宏伟。我们假如对二者感到若有所失,那一定是某种与奇特的洛可可艺术精神相关的东西。事实上,与谨小慎微的法国人相比,我们会觉得德国人太胆大妄为,竟然把洛可可风格应用于所有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形式中。我们把洛可可艺术界定为艺术中向往自由的意志,但这种定义是否合适呢?自由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唯一的答复是:自由是为了娱乐。这可以说是对洛可可精神最中肯的描述。洛可可精神所追寻的自由,在于取得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审美效果。它是一种抽象艺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只要局限于装饰艺术,它不仅毫无害处,而且能给人以许多快感。但是,从实用角度来看,洛可可式房间较易积尘,难以清扫。另外,洛可可式建筑极易变旧,难以长期保持华丽的外观。

巴洛克艺术精神不受油画物质条件的局限。一旦人们掌握了解开洛可可艺术精神之谜的钥匙,华多与莫兰德,夏尔丹与戈雅,格勒兹与荷加斯之间的种种差异便会汇成一体,带给人混同的自由感。正是这种追求怡然自得、娱乐消遣的共同意愿,激励着当时的画家。起初,人们很难理解艺术家怎么以墓碑或祭坛屏饰为消遣。只有完全认识到艺术家这一宏图大愿的合理性,我们才能把握住洛可可艺术精神的诀窍。这种精神是在死亡临近时对生命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