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拜占庭艺术
在基本概念上和特定研究中,拜占庭时期是最模糊不清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拜占庭时期”(Byzantine period)这一术语从未得到确切的界定。就在几年前,除了少数考古学家之外,人们大都认为拜占庭艺术作为中世纪黑暗时代的艺术几乎不复存在。其实不然。罗斯金曾对拜占庭艺术的色彩大加赞赏。罗斯金的独特感受是导致我们目前热衷于拜占庭艺术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偏爱古希腊一罗马的美的准则,罗斯金对拜占庭艺术的称赞并非全心全意的。他充分肯定了这种艺术丰富的色彩感和完整的审美表现,但对它的野蛮性提出了批评,认为其表现手法不过是对希腊艺术的明晰性和哥特艺术的先验性的调和。
我们再也不能那样看待拜占庭艺术了,再也不应受古典艺术标准的偏见影响了。有足够的事实可以证明拜占庭艺术的明确目的和实际成就,我们不能把它仅仅看成对各种外来影响进行调和的结果。在初步分析中,我们先将其历史活力与持续时间当作一种有效的风格。君士坦丁大帝是在公元330年把他的新都建造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之上的。这可以说是拜占庭艺术时期开始的准确时间。君士坦丁堡最终被土耳其人于1458年占领。拜占庭艺术的历史持续了长达十一个世纪;甚至远在公元330年之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拜占庭艺术风格就已趋于形成。在君士坦丁堡沦陷后的二三百年里,该艺术风格在俄国和希腊幸存下来。从7世纪到12世纪,这一风格发展至顶峰。我们只有在这一时期才可以找到拜占庭艺术最纯然的表现形式。
对于真正欣赏拜占庭艺术,吉本(Gibbon)[16]所起的妨碍作用比其他任何人都大。这主要由于他虚妄地大谈颓废衰败以及本人不会欣赏基督教价值观。奇怪的是,那些基督教的卫道士对同举世闻名的教会相互默契的哥特艺术大加赞扬,却对与教会的兴起和早期活动息息相关的拜占庭艺术不闻不问。在从近东的早期发展阶段到逐渐传遍地中海世界的整个过程中,拜占庭艺术与基督教步步相随,并驾齐驱。毫无疑问,拜占庭艺术是一种宗教艺术(图30),是基督教历史上最纯然的宗教艺术形式。哥特艺术不久就染上了人本主义色彩,不再是完全神性或圣洁的宗教艺术了。拜占庭艺术一直都是神圣的艺术,虽然多半用于赞美国王而不是上帝,但根据神权的教义,俗世的荣耀感是对天国的荣耀感的一种恒定的折映。
侈谈拜占庭艺术的宗教性、教义性与神圣性不是不可以,但我们会因此陷入纯然的学究式的或理性鉴赏的困境,因为无须借助真正的审美感觉就可以理解该艺术的上述特性。要欣赏拜占庭艺术,最好还是从其“抒情”性着手,依靠其形式、色彩或者那种比较模糊的特性,即有时被我们蹩脚地称作“氛围”的直觉魅力。没有一种艺术(除了几种与拜占庭艺术有关的东方艺术之外)能够像拜占庭艺术那样,凭借对我们的本能的非理性支配便能深深地打动我们,引起我们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不仅促使我们主动而全面地分析拜占庭艺术,而且摆脱了那些与该艺术本质无关的偏见的影响。但是,承认这种情绪,就意味着我们在接纳这一艺术的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直觉快感或审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