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艺术:肖像画

24 人本主义艺术:肖像画

欧洲人本主义时期的艺术品,如这尊出自16世纪早期意大利雕塑家之手的年轻人浮雕像(图12),同陶器这门“抽象”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罗斯金宣称:“现在各个画派的精品常常是那些描写普通平民的肖像画或组画……他们的真正力量在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据我所知,这种力量从未在别的什么地方,而只在刻画男女心灵的肖像画中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在希腊艺术或基督教艺术中,真正伟大的作品无不显示着人的特性。”罗斯金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利用事物来提高对自我活力的认识。艺术是人类本性的赞歌。毫无疑问,肖像画之所以流行,全赖于艺术的这一特质。这一理论并不会因为画家经常有意描绘丑陋不堪的异教徒而失去效力,因为要想抛开实物去表现一种艺术理想,就必须战胜那种总是苛求真实意象的、自我陶醉式的冲动。

肖像画与小说几乎同时问世。大约在1337年,但丁(Dante)与其他人的肖像画首次出现在佛罗伦萨巴基卢(Bargelo)教堂的壁画上。那些壁画是乔托绘制的。1339年,薄伽丘(Boccaccio)[12]写出他的第一个故事,九年后完成了《十日谈》(Decameron)。肖像画一开始是以平面的形式出现的,早期意大利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同样在深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我们在对这两者进行比较时,切勿随心所欲,不着边际。肖像画在15世纪末就能精确地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小说则是在17世纪才达到如此水平。自文艺复兴初期以来,绘画与小说所表现的人物的基本情趣一直飞快地发展着。如果把弗里斯(W.P.Frith)[13]的绘画《大赛之日》(“Derby Day”)与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加以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者皆缺欠形式价值,皆专注于对人物的刻画,皆表达一种伤感的情趣。

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优秀的肖像画是对人物个性的忠实描绘。这种情趣是心理上的,也就是说,我们对所描绘的人物个性不做任何道德评判。只要艺术家以独特的手法表现出对象的个性,只要他凭借自己的技法在作品中表现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应当明确的是,我们从作品中体验到的那种“惊异感”(thrill)并不一定是审美的感受。我们所关注的不是美的抽象性,而是对某种科学真理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几乎成了使用颜料的心理学家,许多伟大的肖像画家就属于这种类型。许多肖像画被视作伟大的作品,这使我们不免扪心自问:描写人物心理的肖像与作为艺术品的肖像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有人会这样回答: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完全在于审美价值的大小,或者说,在于构成艺术品的空间与色彩的形式关系。如此一来,肖像画从表面价值上看就相当于静物写生。在哈尔斯(F.Hals)[14]的肖像画《欢乐的骑士》(“Laughing Cavaliver”)里,人物肖像与其穿戴的拉夫领之间似乎没有必要加以区别。其实不然,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这区别不在于前面提到的那种心理情趣,而在于一种哲理情趣。在最上乘的肖像作品中,画家或雕塑家会借助对象的个性来表现某种普遍意义。可以用一个文学比喻对我的话做最好的说明,这就是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他们不仅是具有个性的人物(对生活持有一种现实而忠诚的态度),而且是代表人类激情与热望的典型。莎翁剧作中的主人公不仅给人一种活力感,而且给人一种崇高感。这崇高感是人们对活力感做出想象性反应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