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中国艺术

42 中国艺术

中国艺术史比埃及艺术史更富连贯性、持续性和民族性。中国艺术大约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历尽沧桑,延续至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享有如此丰硕的艺术财富。总体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能与中国艺术的卓越成就相媲美。但是,中国艺术也有局限性。中国艺术缺乏雄浑宏伟的作品。故而,中国的建筑比不上希腊或哥特式建筑。但在绘画与雕塑等艺术领域,中国艺术曾几度获得完善无缺的形式美。

对于一般西方人来讲,尽管现代通信工具和现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特别是照相机和电影院)为他们了解东方文明的外部特征提供了方便,但东方仍然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其内在的精神总显得奇异遥远,高深莫测。每当触及东方文明中的精神因素,如佛教与道教哲学,我们总是扮演同情和被动的旁观者角色,对难以理解的东方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每当涉及物质的和客观的艺术品,如雕像、绘画、陶器和纺织品,我们就不那么谦恭自卑、不置可否了。我们认为,艺术是一种国际语言,可直接诉诸感官,从而使我们能够像欣赏自己的文明那样尽情地欣赏东方艺术。有关艺术普遍性的大量推测虽然模糊不清,但却鼓舞人心。从17世纪迄今,东方艺术风行不衰,甚至为西方艺术家和工匠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毋庸置疑,这些风尚始终建立在对东方艺术的误解之上:不是仅限于模仿一些东方艺术的表面特征,就是热衷于选择劣等作品或风格加以临摹。现在,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依照东方的审美趣味鉴别东方的艺术品。

在我们的博物馆里,那些曾使我们的先辈赞叹不已的精美纯真的古董,正默默无闻地被堆放在隐蔽之处,或被埋藏在地窖里。目前,人们正谋求展出真正的东方艺术品。古代东方艺术的奥秘将逐渐被解开。有人认为,要想充分欣赏东方艺术品,就得诉诸新的眼光和新的世界观。东方艺术家从来不是从我们的审美观点出发去观察世界的。

只有当我们的观点接近东方艺术家的观点时,我们方可使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欣赏其艺术。第一种方法,是难度最大的方法,即对中国艺术技巧的了解。当然,欧洲绘画有着自己的技法,尽管缺乏中国绘画技法那种历史的连贯性,但同样是一种难以掌握的法则。欧洲绘画技法涉及色彩理论、调色、底色与笔触的不同效果等方面的知识,即有关现实事物在艺术中的复杂组合的知识。相比之下,中国绘画技法非常简单:它只要求具备使用一支毛笔和一种颜色的知识。但是,那支毛笔非常美妙,那种颜色十分精微,只有经过多年艰苦的练习才能运用自如。中国人通常用毛笔写字,他们对于毛笔就像我们对于钢笔和铅笔一样了如指掌。要知道,中国绘画是中国书法的延伸。对于中国人来讲,美的全部特质存在于书写优美的字形里。一个人如果书法好,他的绘画也不会差。中国古代绘画强调线条,这些构成绘画基本形式的线条就像书法线条一样,能够唤起人们的判断、欣赏和愉悦之感。

在西方,当我们通过一个人的笔迹来判断其性格时,中国人正在大量科学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画家对线条的加工提炼程度来评判其素质,因为线条往往具有无限的表现力。要了解一般绘画艺术是颇为容易的,但要了解中国绘画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其他艺术(如雕塑、陶器、青铜器和漆器等)着手。从这些艺术中,我们能发现相似的技巧特征——那种反映画家个性的无比精微的特征。譬如,在陶器艺术里,这种特征可以表现在陶器的轮廓上,也可以表现在轮廓与厚度、体积的关系中。当陶土被黏接在旋转的轮子上时,便以微妙的方式表达了陶工的感觉,就像用蘸墨的毛笔表现画家的感觉一样。每件中国艺术品中都有艺术家本人的签名。这种签名并非一种庸俗的自我意识的胡涂乱抹,而是古雅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产物。

关于欣赏中国艺术技巧的方法就谈到这里。下面我来介绍第二种方法,即形而上学的方法。中国艺术之所以难以理解和欣赏,是因为先前所述的那种完全个性化的技法同极端抽象和非个性化的内容结合在了一起。据说,中国艺术家试图在作品中表现出宇宙的和谐。一些关于宇宙的用语在描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目的时十分适用。无论怎么讲,这种目的都与西方艺术再现自然表象细节的一般目的毫无共同之处。当然,中国画家也有描绘再现自然现象的作品:中国画家以山水画著称,这些作品是画家仔细观察自然现象的产物。但是,这些山水画描绘的从来不只是某一特定的山水,而是在个别中包含着一般——

一种崇高感

来自情景交融的景色,

落日的余晖,

无边的海洋,流动的空气,

蔚蓝的天空,一并记入人的心灵,

一动,一跳,激发起

一切思想者,全部思想物

从万物中横穿而过。

在西方文化中,再也找不出比华兹华斯(Wordsworth)[14]的这几行诗更合适的词句来表达东方艺术的精神了。当然,这种艺术精神在漫长的中国艺术史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对于初唐的艺术家来说,推动万物的精神是一种可怕的精神,它被包含在冷酷无情的形式中;在晚唐和宋朝更为成熟的艺术家看来,同一种宇宙精神却成为一种温情脉脉的精神。

有史以来,中国艺术便凭借一种内在的力量来表现有生命的自然。艺术家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同这种力量融会贯通,然后将其特征传达给观赏者。这种目的可能会把西方艺术导向各式各样令人半信半疑的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艺术。然而,中国艺术家总能奇迹般地从这种伤感主义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这应归功于具有高深哲理特质的中国宗教。尽管艺术家不一定要像哲学家那样遵守不受情感摆布的理性原则,但需要遵守如上所述的技巧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一定会找到关于浩瀚无际的中国艺术的完整而笃实的解释。假如有中国艺术家背离了传统的理性风格,他的书法会现出端倪。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艺术饱经风雨。虽然从北部和西部侵入中原者在一定时期内引进了几何艺术因素,但佛教和儒教的影响仍然是导致中国艺术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佛教和儒教长期以来极大地刺激了各种艺术活动,但也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对于佛教这一教条式象征主义宗教的执着,常常是有损艺术的消极因素;儒教对祖先顶礼膜拜的教义,要求艺术家严格模仿传统,这在艺术中被界定为原始传统主义。尽管有上述局限性因素,但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中国艺术才得以保持其生命力,并在宋朝时期发展至顶峰。宋朝艺术在时间上,特别是在表现手法上,与欧洲的早期哥特艺术大体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