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b 表现主义运动
德国的艺术传统与同源的英国艺术传统一样,本质上均具有浪漫主义特性。不过,浪漫主义,也就是普遍拥有诸多呈现方式的浪漫主义,在不同的环境里可造就出不同的性相或特征。在德国,能对这种差异做出最佳描述的或许是“超验性的”(transcendedtal)一词——即便是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如贝克曼(Max Beckmann)的绘画呈现出的现实主义,也会成为“超验性的”。诸多肤浅的特征,可将德国或北欧艺术传统与地中海或法国艺术传统区别开来;但就本质而言,能让德国人或北欧人做出敏感反应的那种传统本身,就在于激发个体的良知。在这方面,艺术传统与宗教及哲学传统不分伯仲。诚如马雷(Hans von Marées)和希尔德勃兰特(Adolf Hildebrand)的朋友费德勒(Conrad Fiedler)所指出的,艺术本身成为一种视觉认知模式,即竭力表现人与宇宙之关系的隐喻活动。实际上,任何绘画手段都是被允许的——如门采尔(Adolf von Menzel)与托马(Hans Thoma)所代表的现实主义或写实画派,勃克林(Arnold Bocklin)和马雷所代表的象征主义或象征画派,柯林斯(Lovis Corinth)、斯莱弗格(Max Slevogt)和李卜曼(Max Liebermann)所代表的印象主义或印象画派,一直到康定斯基(大半生活跃在德国的俄国艺术家)所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或表现画派,以及温特(Fritz Winter)、维纳(Theodor Werner)和奈怡(Ernst Wilhelm Nay)所代表的新近的抽象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尽管出现过五花八门的矫饰主义艺术表现手法,但人们总会返回来使用“表现主义”一词,刻画或描述北欧艺术的本质特性。
正如那些一直界定艺术历史阶段的术语,表现主义也是一个具有歧义性的术语。在这里,其字面含义是最为确切的含义。表现主义艺术是以外露方式表达某种内在压力和内在必要的艺术。这种压力产生于情绪、感受或感觉,艺术品成为外泄口或安全阀。人们能借此让无法忍受的烦恼得以平复。心理能量的这一疏泄渠道,容易导致夸张性的姿态,容易扭曲千奇百怪的自然表象。漫画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形式,也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若以油画的构图和色调,或者是以雕刻的形式来制作漫画,必然会使受过古典式克制和理想主义传统教育的观赏者感到厌恶。
具有浪漫主义传统的表现主义者,并不认为所有表现皆为艺术,虽然“表现”一词恰好是克罗齐用来界定艺术的。不过,无论是在克罗齐的笔下,还是在这一段落里,表现是对情感的自发性表达,不等于对体现情感的形象或对象的认知。对于克罗齐的美学而言,这一区别是根本性的。这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目前这一关联。下列总结是“表现说”至为清晰的阐述之一:
在《什么是美?》(What is Beauty?,1932)一书中,卡里特(E.F.Carritt)一开始就写道:我们务必把“表现”同那些经常与其混在一起的术语区别开来。首先,表现不是征兆。许多人感到奇异的、医生或其他观察者能够识别的情感记号或结果,不等于情感的表现。尖叫或哭喊尽管是痛苦的记号,但不一定是痛苦的表现。焦急出汗与脉搏变化也不是表现。表现指我们从中可以感知(而不是推断)到情感的视觉对象或想象物。其次,表现不是传达。表现可限于自我……一种单纯的征兆,如尖叫,会把我们的惊恐传达给别人,目的是以此盲目地感染他们,让他们知道是谁发出的尖叫,但这不一定具有表现意义。最后,表现也不是该词本义上的符号……符号是一种人工记号,其含义是某种被约定的东西。我们无法认识这种含义,除非知道这种含义已然被约定。
在克罗齐看来,表现就是艺术,就是对情感的凝神观照(静中回忆),而不是伴随情感自身的心理活动。“表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比我在此提出的概念更宽泛。从广义上讲,表现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基础,同时也是表现主义的基础。我认为,在特定的表现主义艺术类型中,表现的形式是最接近于情感的源泉。人们在凝神观照情感之时,不会作茧自缚,不会囿于将世界解释成应当这样或那样的哲学参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