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要求※
一般人认为,戏曲包括文学、导演、表演、美术等艺术门类,是一种综合艺术和舞台艺术,从现代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也可以加入观众要素,称之为“剧场艺术”。但从戏曲的本质特征来看,它首先应是一种表演艺术,张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将其定义为:“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苏国荣在《戏曲美学》中则定义为:“由舞台上的演员扮演角色,在歌舞动作中展开冲突,为观众表演的艺术”。这些定义都表明了戏曲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其舞台呈现和艺术欣赏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主,而不是其他。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来看,如果将戏曲的各要素进行最大限度的浓缩、精简乃至还原,最后就只会剩下演员和观众,是演员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戏曲作为以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成分,历来高度重视演员的表演。自战国至南宋的雏形期,戏曲作为初级戏剧形态,无疑是以艺人表演为主的,如优孟、陆羽等人,成为那个时代歌舞百戏的代表人物,说明戏曲中表演艺术的发展优先于编导艺术的发展。由于文人和社会观念的局限,有关戏剧艺人的历史记载寥寥可数。进入宋辽以后,出现了一批具有平民趣味的市井文人,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梁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笔记,乃至《辽史·伶官传》等正史中,杂剧艺人的姓名事迹被大量保存下来,成为研究宋杂剧的第一手资料。
自南宋后期至清代中期的成熟期,南戏、杂剧、传奇、昆曲相继兴盛,一般称之为“剧本中心时代”,涌现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杰出的剧作家,乃至出现作家流派,但这时期有关戏曲艺人的著录更加自觉,元末雪蓑渔隐(夏庭芝)的《青楼集》有感于“优伶则贱,艺乐则靡”,辑录了六十多位女艺人的事迹,以免“其湮没无闻”。明代文人好戏之风极盛,在其文集里有大量关于演员及表演的记载,明末清初侯方域在《马伶传》中,专门为艺人树碑立传。随着戏曲的普及与提高,文人们对表演艺术给予了相应的重视,如元代胡祗谲的《优伶赵文益诗序》、明代魏良辅的《曲律》、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著述,讨论研究了演员素质、修养和表演、演唱技巧等问题,关汉卿、汤显祖、李渔等戏曲大师也多自编自演,或指导演员排戏,把好舞台表演这一难关。
自清代中期至解放前,地方戏兴盛,进入“演员中心时代”,有关艺人的记载蜂拥而出,几乎每个戏曲剧种,都是表演流派纷呈,京剧还有“同光十三绝”(见插页图3)、“前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荣誉称号,随着戏曲音乐表情功能的逐步改进,演员的艺术潜质得到空前的开掘,使表演艺术几乎压倒了一切。
解放后,实行戏曲改革,同时舞台艺术中话剧、歌剧、舞剧兴盛,电影、电视等当代视听文化后来居上,戏曲受到严重挑战,而趋向于完整的舞台综合创造,进入所谓“导演中心时代”,涌现出一批卓有建树的戏曲导演,如阿甲、李紫贵等。但这一时期,演员仍受到高度重视,名角及折子戏在文艺晚会上频频亮相,各级戏剧家协会主要精力用于举办戏剧表演奖的评选,演员社会地位比其他艺术人员一般都高,担任各级人大、政协部门的要职。人们也不否认一个事实:一个戏的编、导、音、美再好,没有好的主演,即使获得全国大奖,也得不到广大观众的拥护与热爱。
以上是撇开文学史乃至正史,从戏曲发展的角度,说明演员表演自始自终是戏曲艺术直接的体现者,戏曲的“综合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演员体现出来的”。[4]因而编剧在一度创作时,一般都要求“度身定做”,为特定的演员写戏,以确定剧中生旦净丑的主次和搭配方案,并力求角色的外形、气质接近于演员,以期演员作为代言人,将剧情和人物内涵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二度创作时,导演要根据剧情和人物需要挑选合适的演员,并根据演员的本身条件和技艺水平,安排一定的舞台动作;唱腔设计要考虑演员的嗓音条件和演唱技巧,充分合理发挥演员的演唱水平;舞美设计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为演员表演营造一个特定的空间,且不能妨碍演员的表演。黑格尔曾批评那种“从演员的观点来安排一部戏剧的结构,仿佛只是一种无足轻重的额外负担”的看法。并揶揄说:“戏剧作家们尽管以漫不经心的甚至鄙视的态度看待表演,心眼里仍愿意甚至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上演。”[5]
由于戏曲舞台形态的特殊性,也要求戏曲演员在思维形态和技艺形态上非同一般。舞台是个小社会、小宇宙,其逻辑是诗性的逻辑形式,这就要求演员面对空灵的舞台,通过自己的想像,将舞台的各个方位、部位都视为能指性的存在,能通过自己的眼神和手势将其“指点”出来。这种“天眼”,是一种宇宙透视,靠心灵的感情去穿透天地,观照万物。“好的演员,不仅得心应手,表现自如,而且醇厚有味,这就是中国戏曲艺术体验和表现高度统一的境界”[6]。此外,戏曲演员为提高表演艺术水平,必须要具有相应的艺术修养,得会唱做念打,技艺视野开阔,无艺不会,集百艺于一身,“必有技而后能胜其任”[7]。演员只有具备高超而全面的技艺,才能在剧目和角色上具有更大的普适性和可塑性,才能在舞台演出时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充分展示戏曲表演艺术的特有魅力。
总之,演员是戏曲整体艺术的汇合点和扩散点,在演员身上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给戏曲的审美特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