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天使※

※马路天使※

众所周知,戏曲的兴起与成熟,得益于北宋以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为之奠定了优越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条件。戏曲作为新兴的市民文化消费形式,除了城市中节令、庆典、堂会演出兴盛外,更重要的是相继出现了可供戏曲常年演出的场所:勾栏、戏园和剧场。城市中的戏曲演出多出现在综合性的游乐场所,商业性、消遣性强,这就决定了它们必须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加上市民队伍由“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组成,他们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促使戏曲活动以娱乐成分重、社会波及面广、流变速度快的通俗戏曲为主,适当兼顾“较为文雅一点的人”和上流社会阶层。

戏曲最初出现时,就较多地反映了市井生活,“多以市井琐屑”为特点。现存最早的南宋戏文《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中,主要角色都是下层文人、艺人、屠户、妓女、胥吏等市井人物。这些角色是向来为市民津津乐道的、最具戏剧意味的“色彩”人物。市民们为追求新奇、浪漫、崇高及其他价值认同感,更喜欢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及侦探破案、神仙鬼怪等题材,促使《西厢记》、《李逵负荆》、《陈州粜米》、《群英会》、《钟馗嫁妹》等一大批爱情戏、水浒戏、三国戏、包公戏、鬼怪戏应运而生,源源不断,时至今日仍然大量上演。特别是将身份、性格不同的几种人纠结起来,或将性质不同的几种事情交织起来的戏,其主要角色虽都不是市井人物,但曲折生动,绘生绘色,易为市民观众接受,并带来刺激与愉悦,这种艺术手法现在在电视连续剧中广为使用,不断翻新,以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市民戏曲中最难得的,是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奇故事,揭示了深刻人生哲理。如近年出现的越剧《梨花情》(包朝贵编剧),就是专家满意、领导满意、平民百姓更为满意的好戏。该剧以习见的一女二男爱情故事为框架,写绣花女梨花与秀才孟云天相爱,孟云天却受不了私奔逃亡之苦,贪恋荣华富贵,将梨花抵债换钱,还投入自己并不喜欢的富家小姐的怀抱。梨花为钱塘商人钱友良救下,并结为夫妻。钱友良虽是商人,却奉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精明刁钻而有情有义。当一场大火毁灭了他们的家财时,孟云天已成富翁,并前来索要梨花,愿意出银三万两。钱友良与梨花不为金钱所惑,宁愿一起去挖野菜过活。该剧故事通俗易懂,却触及了剧中人乃至剧外的当代人如何看待金钱与真情的问题。没有钱会使人吃苦,有了钱也不等于幸福;人可以通过劳动赚钱,但不能成为钱的奴仆;关键时要挺得住,为心爱的人而超然于物。在当代意识的观照下,《梨花情》一剧写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商品经济的适应性、共融性,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对于当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团结,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因为该剧通俗而深刻,所以它一经文化部推荐,全国各地就有几十个基层戏曲剧团相继移植改编,受到了广大城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市民戏曲在形式方面大都平易晓畅,轻松明快,力求让文化水平较低的民众也能看懂,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它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吸收了大量的俚语俗语,从瓦肆民歌、说唱中吸收了大量的俗曲土调,以适合市民群众的欣赏趣味。如南宋戏文唱词,“即村坊下曲而为之”,“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32]。市民戏曲运用程式化创作方法,也是与普通市民靠拢的途径,因为程式化“便宜行事”,普通市民对之耳熟能详,以致“贩夫竖子,短衣束发,每入园聆剧,一腔一板,均能判别其是非”[33]。齐如山在《京剧之变迁》中记述了清末时北京京剧的繁盛景况:“走路的人在大街上随便唱戏,与戏园子里头唱的戏最有关系”,“大街上的人一张嘴便是‘杨延晖’,因为彼时杨月楼的《探母》最时兴。”戏里的唱段,简直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了。市民中有那么多戏迷,而且不经正规训练就能玩票串戏,自唱自乐,这与戏曲在形式上的平易近人不无关联。市民戏曲不因形式的平易而影响演出的质量。职业艺人的表演技艺,如人物刻画的入情传神,唱念韵味的美妙动听,身段动作的潇洒漂亮,绝活的精巧出众,既是演员的主要用功方向,又成为观众的重点欣赏对象,使得通俗戏曲具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品位。

通俗戏曲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重新奇、赶时髦。普通市民在娱乐消遣方面,总是具有强烈的喜新厌旧倾向,戏曲置身于竞争激烈的娱乐市场,不能不追求时尚,“力投时好”、“务为新声”。清代中期名伶魏长生在北京剧坛轰动一时,就与他在梳水头、踹跷等化装、表演技艺的创新有直接关系,并带动大批追随者,形成一时风气。清代吴长元在《燕兰小谱》中记述:“京旦之装小脚者,昔时不过数出,举止每多瑟缩。自魏三(长生)擅名之后,无不以小脚登场,足挑目动,重在关情。”一些格调较高的艺人,还以编演新剧作为自己表演技艺的凭借。如民国初期,北京“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新腔迭出,百剧纷呈”,创排了新剧《红线盗盒》、《霸王别姬》、《太真外传》等剧目,重在以离奇的情节吸引观众。还有的剧目在灯彩装饰、机关布景、热闹排场、惊险打斗等方面下功夫,五花八门,商业气息浓郁,有时也流于庸俗化。只有那些冲突激烈、悬念丛生、情节动人、张弛有度并讲究一定技术创新的新编剧目,如《狸猫换太子》、《孟丽君》、《三打白骨精》等,才会受到市民普遍而持久的欢迎。就拥有观众的数量和层次而言,市民戏曲具有大众性和艺术性,是亦雅亦俗,俗中见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