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之间※

※进退之间※

在当代戏曲创作中,最引人注目且成绩斐然的题材,除了新编历史剧外,就要数农村现代戏了。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反映他们多姿多彩的社会劳动和精神生活及其变化发展,就成了戏曲创作的重头戏。新时期以来,农村现代戏勃兴,涌现出了湖南花鼓戏《打铜锣》、京剧《一包蜜》、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评剧《三醉酒》、豫剧《红果,红了》、川剧《山杠爷》、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吕剧《苦菜花》、豫剧《丑嫂》、湖南花鼓戏《乡里警察》、采茶戏《远山》等等。其兴盛原因,除了农业地位和农村问题本身重要外,还在于许多剧作家是出身于农家,有过“文革”下放或基层锻炼的经历,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亲切,故而将笔触深深扎根在这块文化沃土上,绽开了满山的杜鹃花和满坡的油菜花。

比起都市言情剧来,农村现代戏更能快速地插进现实生活的心脏,反映它复杂变幻的情势和时代前进的足音,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强大的表现力。这些戏曲大多反映了农村中的新人新事,生活气息浓郁,风格诙谐幽默,人物语言个性化、方言化,音乐唱腔多糅进地方民歌小调,舞台表现上适当插入民间舞蹈,生动地展示了当代农村的新变化、新发展。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因袭与现代思想演进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广大农村体现得更为鲜明、生动,这种巨大的文化反差更能识别社会转型的意味,也包括时代精神。如《榨油坊风情》(颜梅魁编剧)中,俏姑与天哥爱得火热,天哥之父满爹偏为儿子选中了安守本分的玉秀。俏姑由爱生恨,前去与天哥“对歌”,与满爹评理,转而下嫁同样安守本分的秋哥。为争这口气,俏姑到山外买回榨油机,在生产技术上压倒满爹的木榨,最后战胜而取代他的传统地位,深深震动了始终忧郁困惑的天哥。该剧没有直接写山村生产技术的更新与提高问题,而是将这种技术性因素融入情感因素,写山村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情变戏,并用大量的山歌野舞和属于山区人的个性化的言行包装起来,斗情转向“斗法”,使山区群众经受了一场精神蜕变。剧中还设置了一个隐喻性的布景,即满爹的榨油坊,特别是那个巨大笨拙的木榨,它喻示着传统文化和小农经济,与满爹的皱纹一起,阴影般地笼罩于整个舞台。戏一开场,汉子们唱起响亮的榨油号子,似乎能激动人心,随着满爹包办儿子婚姻的转变,木榨变得凝固起来,沉重起来,最后在天哥的悲愤嚎叫中炸裂了。正如作者所说:“裂变,只有在都市文化大量渗入,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碰撞时才会发生”,“方使得延续千年的古老农业社会产生莫可名状的躁动。躁动的结果,是一部分人以新的姿态出现,从易于满足、崇尚权威、安贫乐命、害怕承担风险等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由单一的生产方式、生存空间逐渐转向多元”。[17]

剧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把握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判断,必须依靠成功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才能成为观众审美活动的内容而被接受。塑造典型农民形象、农村新人形象,历来是农村现代戏创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其艺术强项。如《六斤县长》中的牛县长,《牛多喜坐轿》中的牛多喜,《八品官》中的刘队长,《山杠爷》中的山杠爷、《榨油坊风情》中的满爹、俏姑,《丑嫂》中的丑嫂,《木乡长》中的木乡长、《远山》中的猫牯仔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农村现代戏中成功的艺术形象。如《远山》(罗日锐编剧)中,猫牯仔作为一村之长,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深感没有文化水平是跟不上形势的,也做不出政绩,于是他诚恳邀请到了能人江浙生。可是,当江浙生做出实绩,在群众中威望升高,并危及他的村长位置时,猫牯仔动摇了,他由求贤若渴转向疾贤妒能,最终赶走了江浙生。从猫牯仔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致富振兴需要科技人才,但其基层政权和民主制度急待建设,因为多数农民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还滞留在闭锁的小农心态中,没有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和人自身素质的变革,谈科技致富几乎是一句空话。猫牯仔的浅层意识与深层意识是矛盾的,其体现出的人性弱点,也是整个人类必须反躬自问、不断自审的,与猫牯仔一样体现了新旧思想冲突、引发人们思考的农民形象,还有《山杠爷》中的山杠爷、《榨油坊风情》中的满爹、《闹龙舟》中的邹耀七等人,所有这些较成功的艺术形象,是戏曲创作者对当代农村现实认识、感受的智慧结晶,也是戏曲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消解其传统性、增强其现代性的生动体现。

【注释】

[1][明]吕天成:《曲品》。

[2][明]陆容:《菽园杂记》。

[3][德国]里普斯:《喜剧性与幽默》,《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七辑。

[4]《智慧的痛苦》,《别林斯基全集》二卷第116页。

[5]王蕴明:《当代戏剧审美论集》第2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6]蒋观云:《中国之演剧界》,载《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

[7]《戏曲美学》第27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8]《论幽默》。

[9]《“滑稽”例解》,《准风月谈》第123页。

[10]《戏曲粹》,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12]《果戈理传》第265页。

[13]《京剧杞言——兼论荒诞喜剧〈歌代啸〉》,载《中国京剧创刊号》。

[14]苏国荣:《戏曲美学》第28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15]《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16]参见《论史剧观与史剧类型》,《剧本》2001年第1期。

[17]《大山文化与剧本文学》,《中国戏剧》199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