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舞台※

※流动的舞台※

戏曲导演通过舞台调度将身段动作编织成具体的艺术形象,舞台调度就是如何处理角色的上下场及其动作路线,如何设计角色在舞台上的位置支点。戏曲舞台调度讲究以图案为主,具有和谐流动的美感,具有相对的静止性和绝对的流动性。

角色在舞台上的调度关系到戏剧冲突的展开和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调度是反映人物行为节奏的内在因素。优秀的调度可以帮助组织情节,表现情节的主次与强弱,刻画人物,表现意境,升华主题。阿甲认为戏曲导演在排戏时,“首先要注意舞台调度的线与点,所谓点就是停顿,从这点到那点之间经过的路线就是线,有点有线也要有节奏”。舞台调度必须依据人物性格及其规定情境来组织,是剧情得到合理展开的直接方式,有条不紊,主次分明,犹如在棋盘上下棋,应避免生硬和凌乱。

戏曲演员对于舞台位置的把握,容易处于无意识状态,不顾及舞台整体画面的艺术效果,或者简单地理解为主角站中间,配角两站边。其实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是观众的审美对象,至于谁在中间谁在边缘,导演根据情节、性格等因素进行调度,安排所有角色在舞台上的动作位置。在戏剧矛盾冲突激烈时,关键的角色都应该安排在舞台的中心位置,既突出人物,又构成一个美感的画面和意境,深化戏的主题。除了舞台的中心位置外,桌椅、平台、布景、灯光等都可以构成角度的舞台支点,在心理场上形成中心位置。如歌剧《江姐》中,军统头领沈养斋企图诱降江姐,江的支点在左侧的沙发上,沈的支点在右侧台的办公桌上,随着沈的诱降阴谋被江姐揭穿,败下阵来,他们二人的位置倒了过来。这个舞台调度很有思想内涵,它使审判者变成了被审判者,被审判者变成了审判者,体现了一种历史认识和规律。

戏曲艺术与其它门类艺术一样,也讲究形式感,通过舞台调度及其它艺术手段,要求作品的形式美。静为雕塑,动为舞蹈。群众性场面静时讲究丰富色彩的画面布局,动时规范在同一韵律节奏中。其前提是要传神达意,否则就是“形式主义”。舞台调度讲究图案美。在舞台上,角色位移线是以“圆场”为基础的圆弧形线路,如上场到九龙口亮相,要走弧形线,下场时要走波浪线,路线轨迹讲究图案化、规整化、均衡化、参差的对称美,切忌随意、重复、单调。人物位置相对静止时,画面布局要如插花艺术,构成立体画面美。在长段唱腔中,人物调度路线要富有变化,起到强调唱词内容和突出性格的作用。至于调度频繁的舞蹈场面,则更讲究舞台画面的造型美。

近些年来,由于戏曲导演在二度创作上的过分强调以及剧本内容本身的苍白无力,有些戏曲剧目成为样式探索的试验品、牺牲品,讲究舞台调度的大场面、大反差,还动用升降、伸缩、旋转平台等各种现代化手段,形式感极强,资金投入也多,但这种观赏性只是短暂的,没有较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行为支撑,最终是劳民伤财,将剧团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