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闪光※

※智慧的闪光※

幽默中有机智,但机智并不是幽默。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机智原指“天才”

而言,和“学问”相对称。到了17世纪后,它才成为文艺理论的一个术语,指才智机敏、言语巧妙,在戏剧矛盾中以独特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压倒对方。机智来自理论和想像,能够对事物作出快速反应,应付有余,妙趣横生。英国批评家哈兹列特在《英国喜剧作家讲座》中说:“采用诙谐和幻想的方式,将那在表面上似乎相同的各种观念或者其中潜在矛盾丝毫未被觉察的事物细致地分解或区别开来,这就是机智。”机智的人善于同中见异,异中见同,旁敲侧击,出奇制胜。

古今中外,有关机智型的人物的民间故事、文学和戏剧琳琅满目,如我国民间流传的“阿凡提”、“贱三爷”等人的故事,财主老爷们屡屡遭到他们的捉弄和挫败;刚播放完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也以其主人公善于应变、奇招制人,诙谐风趣而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中国戏曲中的机智喜剧,在元代就很发达,因为当时社会混乱,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保护善良人的合法权益,利用机智出奇制胜,往往事半功倍,十分奏效。如关汉卿的《救风尘》、《望江亭》(见插页图44)、《鲁斋郎》、《蝴蝶梦》,李行道的《灰栏记》,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等。后世至今的机智喜剧也屡见不鲜,如京剧《草船借箭》、莆仙戏《春草闯堂》(陈仁鉴编剧,见插页图34)、京剧《徐九经升官记》(郭大宇、习志淦编剧,见插页图35)、楚剧《葛麻》、莆仙戏《鸭子丑小传》(郑怀兴编剧)、川剧《乔老爷上轿》、湖南花鼓戏《八品官》等等。由于机智是一种聪颖迷人、才情焕发、富于灵感的心理素质,这些喜剧在当代作者和观众中都广受欢迎。

《救风尘》中的赵盼儿,是与《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齐名的正面妓女形象,她比后二者虽少了一些雅致,却多了一些机智,对社会看得更清醒,因而能主动出击,不吃亏上当,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该剧中,赵盼儿的姐妹宋引章不听劝告,从良嫁给纨绔子弟周舍,果然进门就挨了五十杀威棒,从此遭受百般虐待。赵盼儿精通人情世故,对官宦子弟喜新厌旧、残忍无情的作派早已看透,当接到宋引章的求救信后,立即决定前往营救,她对症下药,采取的手段是“风月救风尘”:

我到那里,三言两语,肯写休书,万事具休;若是不肯写休书,我将他掐一掐,拈一拈,搂一搂,抱一抱,着那厮通身酥,遍身麻。将他鼻凹儿抹上一块砂糖,着那厮舔又舔不着,吃又吃不着。[10]

为应付周舍的狡猾,她根据当时婚俗,自备一辆车儿,车上载着十瓶酒,一只熟羊和一对大红罗,下榻一家客舍。周舍见赵盼儿的气度,已是着迷,加上她当面梳妆打扮,卖弄风月,更是心旌摇荡。在周舍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嫁给周舍,条件是写休书赶走宋引章。条件谈妥后,接着是订婚,周舍命人取酒、羊和红罗来,赵盼儿说自家车上都有,不必见外。吃完酒后,周舍立即回家休了宋引章,等他返回客店准备迎娶赵盼儿时,已不见人影。周舍知道上当,追上赵盼儿、宋引章的车,夺过休书撕掉,并说赵盼儿也是他的老婆。赵盼儿说酒、羊、红罗都是自备的,并非周家之物,而且她早将休书抄录一份,周舍撕的不过是副本。在公堂上,周舍被赵盼儿击败,杖责六十,宋引章改嫁一个至诚的秀才。在这场喜剧性斗争中,关键在于赵盼儿正直泼辣、机智聪慧,她爱憎分明,观察深刻,胸有成竹,步骤分明,一举成功,是个亲切可信、令人敬佩的基层妇女形象。

还有一个塑造见义勇为、机智勇敢的古代女子形象,表现卑贱者最聪明主题的戏曲,是1960年首演的《春草闯堂》。该剧中的春草与杂剧《西厢记》中的秋香、楚剧《站花墙》中的春香一样,都是机智型的贵府丫鬟,不同的是春草在剧中站了中场,成为众多丫鬟形象中惟一的主人公,而且更加大胆泼辣、随机应变、富于冒险精神。她为救对小姐有恩的义士薛枚庭,敢于谎称薛是姑爷,并在知府、尚书夫人和小姐之间周旋。为将好事做到底,她冒死诓得老爷的回信,将“斩首”二字改为“新贵”,促使老爷在文武百官面前接受既成事实,最终冲破重重困难,将薛公子送达彼岸。老舍看了该剧,欣然提笔作诗一首:

可爱莆仙戏,

风流世代传。

弦歌八百曲,

珠玉五百篇。

魂断团圆后,

笑移春草前。

春风芳草碧,

莺啼艳阳天。

中国京剧院曾移植《春草闯堂》一剧,由刘长瑜主演春草。其他许多剧团和剧种都移植了该剧,深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喜爱。

在戏曲中,有许多“公案戏”,在反映一定社会问题的基础上,集中描写、歌颂了一些清正廉明、机智断案、为民作主的清官形象,特别是包拯的戏很多,都统称“包公戏”,他已成为民间仰慕的传奇人物,成为清官的代名词。在当代戏曲中,不乏这样的机智型官员,如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该剧写王爷内侄尤金见色起心,强抢侯爷儿子刘钰的未婚妻子李倩娘成亲,刘钰赶回,冲进花堂夺人,于是侯爷、王爷相互指责,并告到大理寺。有司畏惧两家权势,不敢审理。王爷心生一计,保荐曾遭侯爷罢免的边地县官徐九经为大理寺正卿,审理此案。审案时,侯爷、王爷互不相让,颐指气使,徐九经有心偏袒王爷,也只得搬一张矮凳坐在一旁。他觉得情形不对,于是夜审李倩娘,方知事情原委。面对两方的强大压力,他决定智审此案,即拿出一瓶假毒酒,诱使李倩娘当堂喝下昏倒,让两家锯尸分葬。尤金见事已至此,就挑明真相,以摆脱干系,而刘钰则痛不欲生,抱尸而归。第二天,李倩娘苏醒,刘家恍然大悟,而此时恩人徐九经已摘下乌纱,飘然而去。该剧一开始,就将事件冲突推向极致,让一般略懂人情世故的人,都感到束手无策,然而徐九经凭着他的机智诙谐、良心正气,让作恶者不攻自破,从而了结此案。虽然他智断的代价是弃官还乡,但这是他自愿的抉择,是对京城官场的一个总结和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智断比《鲁斋郎》中包拯玩文字游戏更具有现实挑战性,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智慧。

在当前一些以城乡基层干部为主人公的现代戏创作中,“智取”、“歪打正着”的处理方式,得到发扬光大,增强了戏曲的喜剧效果和娱乐效果。如湖南花鼓戏《八品官》中,生产队长的妻子不满他克己奉公,提出离婚,生产队长说服无效,只得口里答应。为挽留妻子,他使用了“驮妻离婚”的歪点子。车到河中,两人看见自己倒影,队长提出照张“离婚像”以资纪念。结果婚没离成,一路上反而加深了感情。这类戏雅俗共赏,特别受到基层广大群众的欢迎,因为这种机智正是民间的智慧,是他们喜闻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