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交响※
戏曲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其各门类在自律与他律上就难免存在许多矛盾,如其文学性与戏剧性的矛盾,音乐性与戏剧性的矛盾等等,需要给予平衡协调和辩证统一。应该说戏曲音乐作为一种音乐艺术,虽不能脱离戏剧情境而存在,但毕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问(有人称之为“曲学”),作曲者和配器者可以能动地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以增强戏曲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借用交响乐、歌剧和织体思维,可以实现作品的旋律性和抒情性,刻画人物内心,深化全剧主题。
织体思维,就是作曲时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的音符构成和弦,以和声为主,并根据一定法则组织声部的创作思路和方法。织体音乐可以通过各种个性旋律的对比与交织,组成网络状的对比强烈的立体音乐形式,同时表达不同人物之间的内心冲突。中国戏曲音乐的构成形式多是线性思维,以旋律线条依次营造各种特定的情绪氛围和具体情感。但事实上也存在着织体音乐的基本性状,如皮簧腔中男女声合唱,有男女分腔之板,不同音高的旋律同时展开,而且在唱与伴奏、各种伴奏乐器之间,产生大同小异的效果,已是支声复调的伴奏形式;高腔音乐在男女混声帮腔时,已出现至少是八度重复的和声现象,声乐演唱与器乐伴奏交织,构成了一定意义上的音乐织体;在江南一些剧种音乐中,唱腔与伴奏在旋律线条、节奏形态上也各不相同,互相独立又互相协调,形成对比性的复调因素。
戏曲音乐创作中运用织体思维方式既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近几十年来,广大戏曲音乐工作者在这一领域作了重大成绩。如戏曲音乐伴奏器的配置,已由过去的“三大件”、“四大件”,逐渐发展为不同形式的乐队建制,伴奏形式由单纯的托腔保调,发展成有构思立意、和声章法和总谱规范的织体伴奏,使器乐的功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和淋漓尽致的发挥。唱腔音乐虽基本上拘泥在音乐旋律的修饰翻新上做文章,但这块硬骨头也是有人啃的,如京剧《杜鹃山》、黄梅戏《庄周》、湘剧《山鬼》、花鼓戏《简车谣》等,其唱腔音乐中有二声部以上的轮唱、重唱,或是大段的男女声混合唱,为戏曲唱腔音乐的多声部创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京剧《粗粗汉靓靓女》还将京剧与荆州花鼓戏这两个不同腔系的音乐糅合在一起,用交响乐队伴奏,开辟了戏曲音乐的新空间当然,以线性思维为常规的戏曲音乐,采用织体思维方式来指导创作,原本困难较多,如多声部合唱音乐,外声部音乐旋律独立感较强,而内声部音乐旋律独立性较弱,这对于强调个性风格的戏曲唱腔音乐而言,必须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促进戏曲音乐更适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多声部唱腔应根据剧情和演员、乐队条件而定,编剧、导演在一度创作中也应有积极的追求,在技术上作缜密的安排。织替思维方式的运用,不仅不会排斥戏曲音乐的线性思维,相反带来的是音乐信息量的增加,创作手法的丰富,创作面的进一步拓宽,使中国的戏曲音乐更能表现和代表时代生活的心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