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终极※
戏曲的起源虽可以追溯到上古歌舞、巫觋俳优,但它却是中国古典文艺门类中成熟最晚、样式最复杂的几种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它以海纳百川的艺术气度,将歌舞百戏等诸多艺术加以改造,升级,使它们为一个目的、一个故事、一个主题效劳,这些艺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高度的综合,不是大杂烩,而是大熔炉,最后冶炼出来一个文艺家族中的“庞然大物”和“航空母舰”——戏曲。这种“宇宙美人”善于穿越三界八荒、宫廷民间、城市乡村,吸纳天地万物之精华,据为己有,既搜罗所有时间艺术,又猎取所有空间艺术,既运用再现方法,又利用表现手段,集百艺于一身,具有无可比拟的兼容性和表现力。它与“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龙凤艺术一样,简直可以称为人类的一种终极艺术形态。
当然,在戏曲这个分支庞大的艺术门派中,总有一个“教主”,即为一个故事服务,所有的技艺都必须性格化,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和故事主题。正如张庚所说,这是我国历代戏剧家的艺术理想,但至今都没有完全做到,仍需进一步努力。同时,要让各种不同的艺术,在一个剧目中各尽所能,将它们安排在最能发挥长处的地方,将形式和内容充分结合起来。各种艺术在整个戏曲中,都有一定的位置和功能,也都有一定的局限,必须互渗合作,结成一个整体和联盟,才能所向披靡,百战不殆。戏曲多种艺术成分的统一和谐,也靠内在节奏来实现,实行同一个声音和步调,以协调作战。戏曲的这种特性,形成了抗拒外界破坏的自我保存力量,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中,能保持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维持戏曲艺术“类”的特征,这也是中国戏曲晚出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而成为惟一存活下来的古老戏剧的主要原因。当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变化,现存地球上的一亿种生物,每年注定有5万种在不断消灭,戏曲这种文艺样式能否与时代俱进,穿越21世纪,就要看戏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努力了。事实上,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戏曲的综合、调整工作至今没有停止,还在不断吸取一些新的、富于时代气息的艺术成分,不断以新的终极形态去观照世界与人生。
下面,再以京剧为例说明这个问题。京剧,可谓是中国戏曲大家庭中一个极端的代表,它在清代后期,从徽调、汉调和昆曲诸多戏曲剧种中脱胎而出时,还夹杂许多说唱文学的痕迹。当程长庚以京剧老生独领风骚后,京剧已经成为歌、舞、戏的初步结合,其中歌(唱腔)的成分显得十分突出,使得演戏成了“听戏”。到了民国时期,梅兰芳将歌、舞、戏三者融会贯通,平衡发展,使京剧成为一个综合性强的有机体,艺术表现丰富多彩,以“看戏”取代了“听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此期间,京剧于歌、舞、戏之外,还增加了一个“功”,使得歌、舞、戏远比初创时来得讲究,具有深厚的艺术功能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浓厚的韵味和超凡的灵魂,这就意味着京剧艺术的高度成熟。在京剧需要振兴而提倡全面出新的今天,为何许多戏迷还在怀念传统京剧的独特韵味,因为它是京剧的“恰似无形却有质量的灵魂”[8]。长得漂亮的女孩不一定是美女,只有长得有韵味,从身心散发一种诱人气质与芳香的女孩,才真正当得其“美女”二字;同样,腰缠万贯的人不一定幸福,只有活得有滋味的人才是幸福者。只有那种集歌舞戏功于一体韵味,才是京剧和戏曲脱去外形手段而要追求的终极价值。
在新的时代,戏曲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需要不断吸纳新的艺术成分以丰富表现手段。但创新必定有一个尺度,就是在编导演音美和唱做念打舞等各方面,都要有一种韵味,一种浑然一体的意味,一种具有高度人文价值的东西,使得观众愿意到剧场里来看戏,并对戏曲艺术有所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