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的滑稽※
苏国荣说:“幽默是一种达观冲淡的人生态度,是宽容温和的戏谑和爱心”。[7]幽默喜剧常让人会心一笑,笑中带泪,那心灵的光辉在微笑中自然流出,不加掩饰。幽默并非英国绅士的文化专利,中国民间文艺是幽默生长繁茂的沃土,正如林语堂说:“中国真正幽默文学,应当由戏曲传奇小调中去找”。[8]中国戏曲中,元杂剧《西厢记》、《李逵负荆》,明杂剧《雌木兰》、《女状元》,现代汉剧《祭头巾》、曲剧《卷席筒》、楚剧《孟丽君》、湖南花鼓戏《乡里警察》、荆州花鼓戏《闹龙舟》、豫剧《丑嫂》、黄梅戏《双下山》等,就是极其幽默、诙谐情趣的喜剧。
《西厢记》是个喜剧意味丰富的名剧,其幽默好笑体现在张生天真忠厚的书呆子气上,即红娘骂他的“傻”、“疯魔”、“呆”,令人忍俊不禁。他对崔莺莺一见钟情,一往情深,真诚而执着,却没有世故经验,不知如何采取有效的行动。头一次见到丫鬟红娘,他就自报家门“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娶妻”,意即请她转告崔小姐,请予考虑,反落了一顿抢白,十分尴尬。孙飞虎围寺抢亲,老夫人提出退敌者许婚的应急之策,张生立即以崔莺莺“丈夫”的姿态站了出来,并说:“便去,便去,敢问席上有莺莺小姐么?”老夫人赖婚后,他如入深渊,要悬梁自尽,幸有红娘给他出主意,月夜奏琴,约会西厢。可张生急不可奈地跳墙,惹得小姐赖简,张生不知如何作答,既不取简作证,又不敢“向前搂住丢翻”,造成既成事实。他病了,病得很厉害,红娘从中传书,告知张生快要死了,崔莺莺这才拿下面子,与他私下成就灵肉之欢,老夫人得知后,也只得认命。该剧的幽默好笑,是张生行为的矛盾性、机械性使然,他憨直的性格与泼辣机灵的红娘,矜持稳重的莺莺搭配在一起,就产生了不和谐中的和谐,就会引发一系列笑料。它不是对张生品行形象的否定,而是肯定,肯定这个天真忠厚的知识分子,能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理想,毫无传统或正统的门第、礼教观念的束缚,又于“疯魔”中不失轻狂,于“傻角”中不失风流。他最终以天真忠厚、幽默风趣的形象赢得了崔莺莺的爱情,也赢得了历代观众和读者的喜欢。张崔的爱情故事不仅在当时具有惊世骇俗的巨大力量,而且被后世痴情的青年男女称为精神偶像,如传奇《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越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都对其心弛神往,从而敢于做出“出格”的举动。
明代胡应麟在《诗菽》中称:“《西厢》主韵度风神,太白之诗也。”陈继儒还将它比喻为“着色牡丹”、“艳妆美人”。其灵动、明丽的情感色调也得之于全剧诙谐幽默、出自人类春天般天性的性格。《西厢记》后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整理改编,由著名女小生茅威涛出演的张生,使张生的舞台形象更加憨厚倜傥,血肉丰满,是《西厢记》历代排演的一个里程碑。
湖南花鼓戏《乡里警察》是当代农村生活的一幅幽默风趣的风情画卷,曾获得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和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该剧实际上是“查猪”的破案戏,但围绕这件小事,充分展示了当代农民的精神心态和某些社会矛盾。国道线上翻了一辆贩猪的货车,附近农民趁火打劫,以为“天上掉下财喜来,有财不发也是猪”。在此背景下,毕业下派的年轻警察谭德来出场,他有人生理想和工作热情,但缺乏实际经验,容易冲动,开始就以打赌方式,想使农民老五交猪,结果出了差错。弄清真相后,他十分懊恼,不得不照字据赔钱。但由于少数警察败坏了警察的形象,老五一家吓得不敢接受,以为大祸临头。为给年轻警察台阶下,并以防来日“报复”,老五一家自愿拿赔款买猪交出,可谭德来的真心诚意感动了老五,他指出乡里一霸花妹捡了几头猪的事实。花妹使出浑身解数,恐吓、利诱甚至出卖色相,堵住了老五的嘴,还勾引谭德来。年轻的警察凭着冲劲,终于完成了查猪的任务,并以自己的行动,使警民关系和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得到改善。该剧在情节铺排和人物关系上极其喜剧性,处处洋溢着欢笑,有的是对人类可爱天性的笑,有的是对老小两代警察不同处理方式的笑,有的是对国民众生相的笑,这些笑是会心的、无奈的,甚至是带泪的。应该说,谭德来与《西厢记》中的张生都是执着而犯傻的正面形象,前者是对工作,后者是对爱情,他们能与“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体现了幽默喜剧乐人化人,寓教于乐的双重审美功能。
英国《牛津字典》将“幽默”解释为“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想像的能力”。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称它为“愉快的或天真的幽默”。鲁迅则赞成将幽默称为“有情滑稽”。他说:“日本人曾译‘幽默’为‘有情滑稽’,所以别于单单的‘滑稽’,即为此。”[9]幽默是一种温和的、令人沉思的笑。有一次,鲁迅的侄女问他,父亲的鼻子是高耸的,为何伯父的鼻子却是扁平的。他笑了笑,答道,小时候大家是一样的,可自己后来在黑洞洞的地方碰了几次壁,也就将鼻子碰扁了。这里运用了双关、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就显得非常幽默含蓄,也是对自己“有情滑稽”的生动注释。《乡里警察》、《闹龙舟》、《丑嫂》等幽默喜剧所显示的有情的滑稽,正得到进一步发挥,它与川剧《山杠爷》、采茶戏《远山》等此类性格悲剧一起,基本上成为当前农村现代戏曲创作的两大主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