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古今情状※
戏谚云:“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戏曲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可谓已是与一部中国社会历史同质同构了。从时间、题材和人物上看,都是无所不包,不一而足。戏曲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与芸芸众生中的每个人都密切接触。从对社会的深入程度和受到社会欢迎与支持的广泛程度来看,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品种可以与戏曲相比。戏曲能够与社会形成如此密切的关联,从而表现出如此强盛的“社会生命力”,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可谓一大奇观,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令人刮目相看。一位外国传教士对戏曲有过这样的印象:
戏剧可以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公共娱乐;戏剧之于中国人,好比运动之于英国人,或斗牛之于西班牙人。一个中国人遇到什么问题而不能不加以应付的时候,他就立即把自己当作一折戏里的一个脚色,……假若这问题居然解决了,他就自以为“下撑”或“落场”得很有面子。假若不能解决,他就觉得不好“下台”。再若不但未能解决,并且愈闹愈糟,他就不免有十分“坍台”的感触。再若问题之不易解决,是由于旁人的干涉或捣乱,他就说那人在“拆他的台”。总之在中国人看法,人生就无异是戏剧,世界无异是剧场,所以许多名词就不妨通用。[11]
“人生就无异是戏剧,世界无异是剧场”这句话,犹如常用戏联“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更是道出了戏曲与中国社会的一种深层契合。戏曲纳古今上下种种生相世态于一台,已完全称得上中国社会历史的一个全景式缩影,以致有“少读书,多看戏”,从戏中学习历史知识、了解社会人生的说法。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一般说来,可谓在戏曲中都通过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能欣赏中国的戏曲,就可以了解得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在所有戏曲作品中,最具有历史和人生认识价值的,恐怕要数那些客观反映历史文化冲突和转型期人生命运的深度型剧目。如《桃花扇》、《琵琶记》等,其历史文化背景较深广、集中,人物形象能折射出一个时代或一个历史时期的内涵,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因而历来为人们解读、诠释,几乎成为一门学问。在当代戏曲中,也有触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反映某种重大历史现象的作品,如川剧《山杠爷》、京剧《曹操与杨修》等。它们往往选取历史文化的一个焦点,表现两种文化背景下人的冲突与困境,具有二律背反的哲学意味。当然,这类所谓时代力作、传世佳作,既是作者无意间客观反映出来的,有时也可以有意识去探求、叩问,最可惜的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十分可惜。在当前的戏曲创作中,这类剧目不是没有,如楚剧《娘娘千岁》。该剧是一个关于古代宫廷选美的人生悲剧,其故事虚构离奇,人物生动风趣,生活气息浓郁,追求“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的诙谐风格。但它有一个重要缺陷,就在于喜剧风格背后缺少历史文化的依托与积淀,使观众的审美情感既缺乏张力,又找不到支点。
首先,就荒诞喜剧风格而言,有些情节设置富有喜剧性,令人涕笑皆非,如方知县私见林知府一段,围绕是亲身女儿还是远房亲戚的问题进行斗智,游戏感很强,语言的谵妄与机智同时并存。该剧用三个梦幻支撑全剧,并推动剧情的发展:一是林知府梦见方知县位高权重,逼娶秀女;一是秀女梦见皇帝幸驾西厢,花前月下;一是方芽芽梦见皇帝驿馆封父,狐媚邀宠。这些梦幻悬浮着、蛹动着,以“一本万利的大买卖”,女贵父荣为追求目标,私欲膨胀,利令智昏,最终难免落入爱情和人生的陷阱,自取灭亡。在这三个梦中,惟有方芽芽的驿馆春梦最接近荒诞的戏剧风格,尽管这个梦被搁置得有些别扭,不是地方。它展现了方芽芽作为人的得寸进尺的无止贪欲,让其父方知县连升三级,三换蟒袍,还执意要一步登天,何其荒唐夸张,贻笑于芸芸众生。
其次,该剧结局以美的毁灭为最后的卖点,将喜剧的味道冲得一干二净。实际上不是野蛮的殉葬制度将这场春梦打碎了,而是我们的理性和道统观念在红杏出墙,介入其中,是我们自己将自己否定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都在努力忙碌,包括一些现实利益,我们何必去破碎这仅有的内驱力,教导人清心寡欲?顺乎人的本性,跟着感觉走往往是最平静自然的,也似乎最具有深度,采取训导的方式实际上因为并不讨好,不过是一场梦魇,倒不如采取平视的角度。《娘娘千岁》一剧的结尾,不能停留在亮底牌的突转上,应善于巧处更巧,看人经历这场突转后,还会做什么。也可让秀女魂归南阳,畅想未来,进行新的追求。惟有如此,方能将浓重的悲剧意味冲淡一些,达到喜以悲反,悲喜相生的目的,在保持整体荒诞喜剧风格的基础上,得以深化全剧的思想内涵。
再次,是该剧主题说教味太浓,剥夺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自觉与直觉。该剧系根据作家周大新的一篇小说改编,写明代宣德年间的一场选美,提出了“一些希望”,即个性自由发展问题,写出了它的萌芽与夭折,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与挽歌。众所周知,自明代中期起,随着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我国思想文化界不断出现了一些人文主义言论,如陆王心学、李贽童心说等,都主张人应以情性为主,个性充分自由开放。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正处在一个精神更加舒展、个性更加突出的时代,谁要推行三从四德或统一模式,即刻会招非议。如果沿着“一些希望”来改编、结构《娘娘千岁》一剧,明显它应该是一个明快不羁的喜剧,歌颂个性的自由与张扬,其舞台表现肯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此外,还应对女性美、风俗美进行充分展示,其意蕴的空灵清秀才是全剧的神与魂。
最后,该剧的喜剧风格不够协调,缺乏具有历史文化原生态的典型细节,情节设置不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市场竞争力。剧中,韩公公怪僻而慈祥的内质是体现出来了,但秀女的“希望”被改动了,变成只愿替父亲分忧的乖女儿,秋千架边的一场巫山梦,最后才将她推上T型舞台,如此粘粘乎乎,未免大煞情趣,缺少了喜剧成分和可看性。方芽芽作为秀女的一个分体,倒是主动争取进宫,她天真无邪,心直口快,是带刺的野玫瑰,但要刁得可爱,野得有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历史文化的制约,或者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封建专制制度过于强化的明代,曾大力提倡“妇德”,编有《内训》、《闺范》等道德教科书,同时在选妃时十分注意容德并美,形质合一。所以,在秀女与方芽芽的选美竞争中,不如就在选美本身玩一把,设置比美比德的情节,包括当场征求观众的意见。另外,为打开思路计,明代是个充满文化冲突的畸形社会,时人十分欣赏女人的“金莲美”,选美、娶亲都要求对方“牌坊要大,金莲要小”。因此,剧中不防设置比脚之类的反常细节,让观众的时空感觉回到明代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景观,从人物特殊的行为方式中去把握一个时代,去领会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历史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它既是人创造的,又是人反映的。人类进入21世纪,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总令人感慨万千。我们都企盼当代戏曲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在丰厚雄浑的历史背景下,能创作出更多集千古于一瞬、览众生于一尺的艺术精品,给我们以巨大的思想震撼力和文化认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