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与角色※
演戏就是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讲叙一个故事给观众看,角色是被表现的人,演员是表现的人。演员与角色的关系在理论表述上是清晰的,但在艺术实践中却常常被有意或无意混淆,矛盾重重。由于各自的外貌、经历、思想、立场及处理问题方法的不同,每个演员和每个角色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演员和角色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可是演员得用自己的身体去表现、创造角色,由一个人来表现另一个人,这本身就决定了演员和角色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演员创造角色的过程,就是解决自身和角色之间矛盾的过程,其结果是产生了角色,即人物形象。
无论是爱慕还是厌恶,演员都需要将观众争取到自己这一边来,这是演戏的目的,是需要演员有意识地去做的。在这里,演员的立场是决定的因素。如《打渔杀家》中,有两个角色挨了打,一个是肖恩挨了官府的打,一个是教师爷挨了肖恩的打,由于两个演员领悟角色时都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所以在处理挨打后的表现时,“肖恩”要作痛苦状,以唤起观众的同情,但又不能演得太狼狈,失掉英雄的气概;“教师爷”则要作狼狈状,叫观众看了解恨。如果两位演员都站在贵族立场上来演角色,则完全相反,会将肖恩演得很狼狈,而将教师爷演得大义凛然。这就是中国戏曲演员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的起点,是戏曲演员创造角色的优良传统。
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受思想情感支配的,一个人的行动如果没有思想情感依据就失去了逻辑性,变得不可理喻,所以演员要掌握角色的特殊性,关键是要吃透剧本唱词、念白及提示,掌握角色的心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有灵魂的角色。如何掌握角色的心理活动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强调要以体验的方式去理解角色,达到“我就是他”的状态。这是西方写实戏剧的一种手法。中国戏曲演员也非常重视体验角色,以“进入角色”,或“感情投入”,但实际上也非常重视表现角色,对角色的感情作理智的分析,经选择加工后再表达出来。这体现了中国戏曲美学思想与西方戏剧美学思想的区别,要求演员不全部模仿角色,而表现自己对角色的理解。
演员的表演要取得成功,就要在理解角色的前提下,探求完美的表现形式,这当然要受到约束,首先必须从观众的角度来考虑形式问题,符合观众的欣赏要求,舞台上两个人在谈话,听者首先考虑的不是角色在思想情感上的反应,而是观众愿不愿意看角色作出反应。如京剧《坐寨》中,窦尔墩“与那众贤弟叙一叙衷肠”,有一段西皮原板转快板,可是坐在两旁的众贤弟却如木雕泥塑,毫无反应,因为窦尔墩诉衷肠的戏实际是唱给观众听的,如电影的特写镜头,观众只注意窦尔墩,其他人就不能乱掺合,以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凡是在观众愿意看的时候,戏曲演员总是使出浑身解数,利用一切表现形式,将角色的内心反应和思想情感变化用鲜明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把谈话者作为主要交流对象,而将观众作为主要交流对象,这是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特色。
就戏曲艺术的实践来看,观众喝彩称赞多半是针对演员的表演技艺,而不是针对角色的崇高伟大。所以,不论是正面或反面角色,只要演员理解了角色,又有表演技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满足了观众的价值期待,就会赢得观众的肯定。这实际上是告诉观众自己在演戏,不仅演员明知自己不是角色,而且观众也明知演员不是角色,演员只是把角色艺术地表现给观众看。这为演员将观众拉进创作集体,调动观众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戏曲演出在观众的参与下最后完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中国戏曲艺术明白地告诉观众,你是来看戏的,是来现场交流思想情感的,这样一来,戏曲演出就变成了演员和观众共同的事情,观众不再是局外人,而是局内人了。这是戏曲作为雅俗共赏的艺术乃至通俗的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当然,演员在演戏时也不能脱离角色性格和规定情境,无原则地“间离”,插科打诨,凭空制造噱头,演员毕竟是角色的演员,其最终目的还是塑造鲜明具体的角色形象,以赢得无限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