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与银屏的当代置换※
戏曲传播的主要方式是舞台,这种人与人当场交流的方式被认为是戏剧的独特魅力所在。我们对于坐车赶场、观众打围、掌声四起似乎十分习惯,也十分留恋,但也不能忽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观看演出不太方便,特别是外地新戏由于时间、路费、门票等种种原因,往往无福消受,这种距离了感也常常闭塞人们的视听,在信息社会中与戏曲信息无缘。近些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一些省市电视台相继开设戏曲栏目或戏曲频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新近开设的11频道,极大地克服了戏曲传播的局限,让广大观众随时并及时欣赏到一些戏曲剧目和剧种风采。
电视台播出的一般是原汁原味的戏曲录像带,与观众对电视艺术的审美惯性似乎不甚合拍,经过加工处理,戏曲电视片就代之而起,即遵循戏曲写意的美学原则,对戏曲舞台剧进行电视化处理,演员表演、演唱保留舞台风格,景物造型基本与舞台相同,只是舞台调度作了重新安排,以便于电视镜头的切换。这样的戏曲样式打破了舞台的平面性,镜头生动有趣,情节节奏比舞台剧更流畅过瘾,因而广受人们的关注。如京剧《曹操与杨修》、楚剧《狱卒平冤》、昆曲《牡丹亭》、花鼓戏《喜脉案》等,都曾转化为戏曲电视片,扩大了社会影响。
与此同时,将戏曲艺术与电视艺术结合的更加紧密的戏曲电视剧也应运而生,形成一种势头。这种艺术品种是将戏曲电视化,采用实景拍摄,演员表演生活化,只保留戏曲唱腔音乐,按电视剧的叙述方式来处理戏曲剧目。这种尝试早在1979年就出现了,如越剧电视剧《孟丽君》、《桃子风波》。后来,这种新兴样式在全国普及,安徽电视台导演胡连翠相继执导出黄梅戏电视剧《西厢记》、《朱熹与丽娘》、《遥指杏花村》,此外还有京剧电视剧《曹雪芹》、黄梅戏电视剧《半把剪刀》、越剧电视剧《哑女恨》等等。它们借电视的现代传播手段,展示了戏曲艺术的风采,扩大了戏曲的观众面,对戏曲舞台剧的演出和革新也是一个积极的促进。但也应看到,有些戏曲电视剧完全从电视的立场出发,以“革新”、“创新”的名义,将戏曲弄得面目全非,脱离了戏曲的根本,因而没有很好地发挥介绍、传播戏曲的作用。
任何时空艺术都离不开景物造型,戏曲是写意艺术,其景物造型讲究虚实结合,以便于自由转换时空,营造空灵的舞台环境。电视剧采用的是写实拍摄,与戏曲的自由转换时空就产生了艺术冲突,在戏曲电视剧中如何协调这一冲突,就是人们议论的话题。一般认为,既是艺术联姻,就要各自尊重,相互取长补短,合成一个,应将电视剧的写实和戏曲的写意结合起来,即在景物造型中,注意设置富有意味的背景装置作为演员表演和主题体现的手段。如川剧电视剧《四川好人》采用实景,但所用景片夸张而变形,具有鲜明的写意性,而且通过不同景片的变化组合,生发出许多景物造型,十分灵活。
电视剧在演员表演上追求自然、生活化,戏曲舞台上有些东西就难以得到体现,如程式化的戏曲身段、化装、调度等等,就需二者兼顾。很明显,化装上好解决,可一律采用“俊扮”。戏曲演员的程式化身段动作,是讲究节奏、神韵的,这才是其关键,倒不在于一招一式的尺度。如豫剧电视剧《山乡秋红》,演员表演“去形留神”,淡化程式化表演之形,保留戏曲节奏之韵,因而既做到了生活化,又便于演员演唱时手足带情。
戏曲音乐既是戏曲的灵魂,也是戏曲电视剧的核心和灵魂,因而有些戏曲电视剧即使全部采用实景和生活化表演,惟独还能留下戏曲音乐,否则就不成其为戏曲电视剧了。总体而言,戏曲电视剧中虽然有非戏曲音乐成分作连缀、烘托、补充作用,但是戏曲音乐是其主体部分,在旋律、节奏、音乐构成上都遵循戏曲音乐的规律,而且剧种特色较浓,基本上保持了戏曲的风格。问题出在演唱方法上,有些就采用现代歌曲,或歌剧的方法来演唱,类似于民歌。应该说,在戏曲电视剧中,改变戏曲的慢节奏,减少唱段,改韵白为地方白,抒情时使用大段唱段,这是必要的,但演员演唱一定要有剧种风味。如黄梅戏电视剧《貂禅》处理较好,演员演唱“取神求韵”,将假定性演唱和谐地融于写实的时空环境,使表演真实而蕴含内在韵律,使戏曲演唱成为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韵致,节奏流畅而又剧种特色鲜明。
戏曲电视剧并非戏曲发展的目的和归依,但戏曲需要电视,它与电视的结合有助于改变自身单一的传播途径。戏曲电视剧应尊重戏曲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使戏曲在万家灯火中呈现出自己的艺术本色。
【注释】
[1]《张庚戏曲论文集》。
[2]苏国荣:《中国剧诗美学风格》第8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战国]公孙尼子:《乐记·师乙篇》。
[4]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第24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5]《闲情偶记·词曲部》。
[6]《中国京剧的表演艺术》,见《梅兰芳文集》第1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
[7]转引自曲六乙:《戏剧舞台奥秘与自由》第466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8]《从世界戏剧潮流看中国戏曲》,见《戏剧美学思维》第12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
[9]《剧作法》第21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版。
[10]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二卷第221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参见《艺海》1997年第2期。
[12]《笑——论滑稽的意义》第7页。
[13]《喜剧性与幽默》,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7期。
[14]《演员创造角色》,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5]《美学散步》第7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宋元戏曲史》,见《王国维学术经典集》第282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从画家到剧的亲身体验》,《中国戏剧》1999年第10期。
[18]廖奔:《谈谈名著改编的问题》,载《中国戏剧》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