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不舞※

※无动不舞※

“无动不舞”主要指戏曲的表现手段“做”、“打”,要求戏曲舞台上的一切动作,都应当化作韵律化、节奏化的舞蹈,因此可以说,动作就是舞蹈。戏曲动作舞蹈化,目的在于使戏曲的歌唱、念白形象化,“利用传统舞蹈的手段来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1],具有行动性、装饰性、抒情性,达到虚实相生、意境深远的诗境。

戏曲舞蹈作为我国民族舞蹈的五大类(戏曲、舞剧、民间歌舞、杂技、武术)之一,它有许多独特之处。如从属于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具有表现和再现的双重艺术品格;将内劲集中在腰部,以带动颈、手、肩、身的圆形运动,这种圆形内敛的舞姿,构成了戏曲舞蹈的特殊韵味等等。戏曲中眼睛也能舞蹈,常用的眼法有醉眼、惊眼、颤眼、昏眼、贼眼、笑眼、死眼、媚眼、呆眼等,配合人物脸部的肌肉运动和身段动作,能传达人物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在《宇宙锋》中,还创造使用了“单睃眼”,左眼定住不动,右眼珠慢慢转动,生动刻画了赵艳容“疯癫”时看人的怪异神态,这已是一种表演特技。戏曲常借助一些服饰和道具来增强可舞性,几乎每种都有专门的功夫,以构成一种造型美和情态美,并与人物形象融为一体。其服饰一般有水袖、髯口、帽翅、辫子、翎子、袍带、长裙等,要求能够气质庄重,色彩鲜明,样式夸张、宽大,藏露结合,舞蹈时与身段构成浑然一体的流动线条美。如《群英会》中,蒋干的绿花褶子扎得比前身长一块,走跑时显得飘飘然,突出了他目中无人,酸腐迂阔的心态。戏曲舞蹈道具一般有船桨、扇子、手绢、拂尘、马鞭、刀枪等,要求夸张、变形、装饰,使其易于舞蹈,成为人体动作的伸展,帮助人物抒发情感。如《锁五龙》中,单雄信带镣铐就刑,他突然将铐链撒向空中又收回揉搓,这个动作不仅构成形体的动感美,而且犹如喷射的火焰,传达了他愤激之情。戏曲中,常有些身段、服饰、道具的绝活特技表演(相对基本功而言),如蒲剧《杀驿》中的耍帽翅,晋剧《小宴》中的耍翎子,昆曲《挡马》中的椅子功,京剧《白蛇传》中的耍旗,京剧《活捉》中的提影子,还有变脸、喷火、吃火、吞刀等等。这些动作技巧难度高,技术性强,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用在相关的剧目的相关的人物身上,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烘托戏剧气氛,加强视觉艺术效果。京剧中的短兵相接大打出手、翻筋斗,往往能营造热烈的场面和气氛。

戏曲作为写意艺术,其舞蹈也是虚实相生的。有些舞蹈如开门关门、轰鸡喂鸡等,既是从生活中提炼动作,又是虚拟的,达到“不必舞,且舞在其中”的艺术效果。有些舞蹈如鲤鱼打挺、风摆荷叶、兰花指、荷花掌等,是向自然界摹拟形态,形似实无,以传达人物的神韵。有些舞蹈是借鉴舞剧、民间歌舞的舞蹈。用于特定情境中,表现情绪和意境,如《霸王别姬》中的剑舞,川剧《四川好人》中的黑披风舞等。有些舞蹈通过圆场、走边、二龙出水、三叉花等程式,虚拟时空变化,如越剧《梁祝》中的“十八相送”、汉剧《弹吉他的姑娘》中的“电话舞”等。有些舞蹈是人物情绪,内心矛盾,或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物的外化的显象,以增强直观感和意味,如京剧《伐子都》中,子都内心愧疚,情绪失常,眼前出现颖考叔的形象;京剧《宰相刘罗锅》中,刘罗锅与皇上下围棋,以人代替棋子,来一段“棋子舞”等。

通过舞蹈动作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情节冲突,外化看不见的黑暗或微观世界,并满足观众的视觉审美期待,这是戏曲的拿手戏,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都深谙这个道理,并在艺术实践中充分运用。有些戏曲被贬为“话剧加唱”,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对舞蹈化的重视不够,对戏曲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认识不够。有些戏曲被贬为“戏不够,舞来凑”,那是剧本基础本身较差,同时也是对戏曲舞蹈化的滥用,没有根据剧情和人物的实践需要而堆砌于舞台、强加于观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