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的衣裳※

※云的衣裳※

戏曲服装(俗称戏装)包括行头(衣服)、盔头(帽冠)和靴鞋三种,在样式、纹样、色彩上都十分讲究。在传统戏曲服装中,除旗袍、马褂是清代的,其他一般都是明代的,采用历代统用的办法,类似于“中性服装”。戏曲服装有自己的程式,按行当、年龄、身份、性格、品德等分为许多种,大都夸张、宽大,色彩鲜明,藏露结合。它与化装一起,一般统称为人物造型设计。

戏装除了它的程式寓意性外,有一个特长就是可舞性强,为表演艺术提供条件。戏曲是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舞蹈成分很重,服装设计就充分考虑可舞因素,为演员以舞蹈塑造形象提供重要的辅助手段。如传统服饰中的水袖、髯口、袍带、旗靠、长裙等,演员在舞蹈时服饰与形体一起运动,构成浑然一体的流线美,以鲜明的表现力来突出人物造型美和情态美,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成为表演艺术的延伸和补充。张庚说:“如果不考虑到演员的动作,那么这个服装设计就不算合格”。[6]优秀的戏曲演员都善于利用它们,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徐小香的雉尾功,程砚秋的水袖功,关肃霜的旗杆功,都是善于利用服饰的可舞性来塑造人物形象。

戏装在演出中可以用来突出主要人物,区分不同集团,使舞台形象清晰可辩,主次分明。如在黄梅戏《天仙配》中,一群仙女下凡,主人公织女的服装就特别显眼,有助于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织女身上,看她的表演。又如在双方交战的场面中,各方都有四至八个士兵,你来我往,混战一起,如果不通过服装的样式和色彩加以区别,观众就会感到彼此难分,弄不清楚谁胜谁负。

戏装还讲究形式美,以美化舞台。戏曲的艺术美体现在文字话语、音乐旋律、节奏、造型等方面,其中就包括服装造型和色彩的美。传统服装基本上都采用绸缎制成,连贫苦的王宝钏和犯妇苏三也穿着干净的绸缎衣服,能化丑为美,因为在样式、图案上作了处理,给人寒苦之感,以符合人物身份。如果追求绝对的生活真实,让演员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上台,就流于自然主义,当然也不能流于唯美主义。有些戏曲演员善于利用服饰扮相来弥补身材的弱点,增加美感,适应扮演角色的需要。如偏瘦的穿肥大的裤袄,偏矮的穿高底靴,服装设计师也要根据演员的条件进行设计。中国艺术乃至东方艺术偏重于含蓄典雅,从扮相、服饰、气度、风韵上认识审美对象的美,戏曲演员的服饰设计就是符合这种民族审美心理,即使民族舞蹈、国画也是如此。相反,在西方艺术中,更偏重于人体本身的美,有大量的裸体画和半裸体的舞蹈形象,甚至还有变态的脱衣舞。

现代戏的服装及表演方式是戏曲工作者一直在摸索、创新的课题,基本上形成了趋势。由于现代戏离现实生活较接近,为求服装的可舞性和形式美,就不能拘泥于生活原形,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美化,但又不能失去生活气息。如黄梅戏《徽州女人》仍使用软料衣服,既显得优美,又能帮助舞蹈。花鼓戏《羊角号》的服装通过对生活的提炼,色彩、样式对比较强,具有地方色彩,十分新颖,艺术效果较好。

戏曲服装有一个优点就是普适性强,以少胜多,使剧团避免每个剧目都重新设计制作一套服装。在一些传统保留剧目中,人物的行头、盔头、靴鞋都有较固定的种类,各剧团、剧种基本上都相互沿用,以至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这种普适性和沿习性给剧目演出带来了方便,能以最少的戏装适应尽可能多的剧目演出的需要。但其中也有个人物服装个性化的问题,天下千金小姐、落难公子都一样的打扮,就不能反映她们或他们的性格、气质、嗜好上的差异。在这方面,梅兰芳十分考究,善于针对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服饰上作一些装饰、翻新的变动,与众不同。这个问题对现代戏的服装设计师来说,更是一个考验,时代发展使得人们的个性意识、主体意识更强,就应注意多多观察、提炼、尝试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