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造型艺术※
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通过演员的台词和动作的交代,可以迅速地把某个空间虚拟为具体的故事地点,且变换有如天马行空。但这毕竟是初级的写意艺术,现在人们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布景,以示意戏剧情节的环境,为表演提供艺术化的空间和支点,渲染戏剧气氛,表现人物的主观意象和情绪,寓意作品的思想内涵。在西方戏剧中,舞美主要是指布景,而且是写实性布景,自20世纪初戏曲接受话剧的影响,这种布景形式在中国得到发挥。如海派京剧多使用“机关布景”,追求新奇感和娱乐性,这个“现代传统”至今还在京剧《狸猫换太子》、《盘丝洞》中得到运用。在上海大戏院运作的新版越剧《红楼梦》中,贾府豪华气派被庞大的写实性布景再现出来,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演员的表演,使角色湮没于布景之中。
为将写实性与流动性结合起来,多数戏曲剧目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布景,以表现指定性、可变性或复合性的空间。指定性空间的营造是选择局部有典型意义的具象,经夸张、变形、简略、装饰,以点明或暗示环境氛围,达到以局部代全部,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如京剧《曹操与杨修》中,通过一个巨大的车轮点明战场环境;京剧《沧海作证》中以一堵卵石墙暗示海岛营寨的存在。可变性空间一般采用远景式形象,经过变形,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广义的覆盖性,作为人物活动的总体背景和氛围。如京剧《千古一人》中,用围拢的大水景片,表现李冰治水的险恶环境;豫剧《丑嫂》中,用蜿蜒的山路景片,点明山区的闭塞而愚昧的环境。
有的布景在更高层次上向传统的“一桌二椅加守旧”形式回归,这就是抽象性布景,用象征、装饰或几何体的手法,不点明或不纯粹点明具体环境,呈多义性和意义的延伸性。如京剧《骆驼祥子》,用斜形的旧城墙,象征旧社会,越剧《西厢记》中,用高台转台表现各种地点。汉剧《弹吉他的姑娘》也使用了中性平台,为四个男青年同时向一个女青年求爱提供了广阔的虚拟空间,同时台阶电灯随音乐的节奏闪亮,使歌舞节奏十分鲜明,增添了浓烈的气氛。
当然,舞台设计的基本任务是为演员塑造形象提供条件,绝不允许舞台喧宾夺主,分散观众对演员表演的注意力。同时,戏曲作为写意的艺术,讲究布景精练,以少胜多,这种假定性的艺术应当继承下来。实践告诉我们,观众对于戏曲审美既不满足于传统的纯粹虚拟,又不太青睐于写实型的装置。布景不仅仅是点明一种环境氛围,还应能更多地体现剧本的内涵,创造性参与创作,是作品内涵的有效延伸,舞美要表现人物的体验,制造浓厚的情绪气氛。
艺术要讲究精简写意。宋代画家葛守昌在《论精简》中说:“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著名戏剧导演黄佐临说:“即不是实际的环境,而是达到高度水平的设计”。戏曲舞美要发扬以虚带实,虚实结合的写意性风格,追求“一叶知秋”的方法来渲染环境,把舞美压缩到以最少的布景取得最大的效果的程度,所谓“触目横斜千万条,赏心只有两三枝”。要避免造型堆砌,装饰肤浅,色彩纷乱。从观众角度说,去繁就简,以少代多,也能激发观众艺术想像力,使其参与舞美的创造活动中来,补充丰富舞台演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