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有音乐※
近年来,为与国际接轨,将传统戏曲艺术打扮成当代流行艺术,各地戏曲音乐剧可谓方兴未艾,如上海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正在尝试越剧音乐剧,上海市淮剧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也提出了创作淮剧音乐剧、黄梅戏音乐剧的大胆设想,这些举措都是建立地方戏的现代品格、创造适应当代都市观众的崭新戏曲样式的思考与实验。
从艺术特征上说,戏曲原本就是文学、音乐、舞蹈高度综合的音乐化戏剧,西方音乐剧的综合因素也不外乎这三者;在演唱方法上,京剧老生、青衣都是美声的,其他行当多是民族的,近年来也出现了通俗的。音乐剧是欧美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产物,它比西欧美歌剧更能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发挥戏剧的优势。它重视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矛盾冲突的尖锐,还有悬念、高潮等,一般是两幕二十余场,每场约7分钟,场景多变,节奏较快。与戏曲的写意性不同,音乐剧是写实的,讲究花哨的实景。为渲染、营造舞台气氛,它敢于将轿车、坦克开上舞台,直升机飞抵舞台上空,水晶吊灯从剧场顶端坠落。为追求感官刺激,音乐剧还多利用推、拉、升、降、转的多功能舞台,光与景急速迁移,而且男女接吻一般是接触性而非虚拟性的,男女演员也有大面积的身体裸露。实际上,目前西方音乐剧的题材、风格、样式,都已呈现多元化,不再局限于轻松娱乐的喜剧、歌舞剧,如悲剧、正剧、史诗剧、童话剧、荒诞剧等。它在艺术品位上已具有雅化、俗化、雅俗共赏三个层次,观众群体已越出都市青年,而涵盖不同民族、身份、年龄、性别的广大观众,一部新戏一般演出一千场以上,商业利润多达一亿美元以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特别是都市青年观众对现代流行艺术的爱好,许多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都进行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包括戏曲唱腔、配乐、演唱技巧等,运用了更多的和弦、西洋乐器和通俗唱法,如汉剧《弹吉他的姑娘》、采茶戏《山歌情》、黄梅戏《徽州女人》等,某种程度上都可算是西方音乐剧的样式,只不过没有明目张胆地冠以“音乐剧”的头衔而已。有的剧目力图将两个地方剧种糅合起来,其中的过门、过场就离不开音乐剧形式的协调,如湖北省京剧院的《粗粗汉靓靓女》就嫁接了京剧和荆州花鼓戏,令人耳目一新,现代气息浓郁,只可惜在戏曲界争议颇大。戏曲音乐剧(且不论这种提法是否含混不清)虽不是戏曲发展的目的与归宿,但它有一个好处,即是突现音乐的审美功能和艺术魅力,把唱腔音乐视为戏曲革新的关键所在。法国作曲家卡莱尔·圣·桑说:“音乐能够说出那种无法说出的东西,它促使我们在自己内心去寻找前所未知的深处;它能表达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的心态”。戏曲必需注意吸收现代音乐题材,运用所种音乐形式,强化乐队功能,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哪怕出现了“歌谣体”作曲方式和“戏歌”的演唱方式。当然,突现音乐部分,就是实现戏曲的诗意,因为演员的唱词是诗,音乐也是诗,它们都是用来抒情的,抒发人物现代诗似的情感。
在当前形势下,戏曲创作要张扬个性,以现代意识洞察一切,吸收一切艺术品种的优势为我所用,利用现代语汇、现代科技、现代手段,来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现代品位的新形式。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音乐剧毕竟是写实戏剧,中国戏曲则以虚实结合的写意法则来创造空灵的流转的时空和意象,其美学原则和艺术成就正在为国际剧坛所研究、借鉴。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戏曲革新是必定无疑的,但要在继承本剧种的优秀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既不要淡化戏剧张力和内在节奏,也不要一哄而上地学习、借鉴音乐剧。只有那些接近音乐剧潜质的剧种,经过分析论证,才可不断探索、尝试,否则就会失去老观众,连年轻观众也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