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不换形※
戏曲音乐的改革创新历来令人瞩目,明代魏良辅对南曲(南戏)进行加工、改造,发展成昆曲音乐,“沈汤之争”中汤显祖在唱词音调上不墨守成规,终成一代大家。时代需要戏曲音乐进行创新,但要把握好“既熟悉又新鲜”这个尺度,还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梅兰芳有句“移步不换形”的名言,“移步”指的是创新,“形”指的是特质,就是说,我们必须改革创新,但不能消解自己的本质特征,这个革新尺度应是较为科学合理的。
关于戏曲、地方剧种及戏曲音乐的未来走向与前景命运的问题,可谓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有一个基本的公允的态度,对戏曲音乐的改革创新也是一样,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发扬剧种特色和地域特色,可以相互借鉴、吸取,但不宜相互同化乃至统一化;二、唱词出新,适应唱腔出新的需要;三、作曲配器要符合特定的时代环境氛围和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四、根据剧情和人物需要,对伴奏乐器进行创新,以民乐为主,适当借用西乐,但必须保持戏曲诗化的弹性节奏。
目前,许多地方热衷于搞“戏曲音乐剧”,一些理论工作者也为之推波助澜。音乐剧作为流行于当代欧美的一种演剧样式,最大特色就是载歌载舞,通俗性、娱乐性强,而这些基本特色也是中国戏曲所具有的,不同的是前者表现为西方歌舞和写实观,后者表现为中国歌舞和写意观,二者结合很容易不伦不类,对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不适合。戏曲借鉴通俗唱法和西洋器乐是可以的,但要考虑剧本内容和人物性格的表达,戏曲诗化的弹性节奏以及剧种音乐特有的艺术风格。可以说,虽然国内有一些标有“戏曲音乐剧”的探索剧目,却至今没有公认的成功之作。
关于“话剧加唱”的问题,有人辩护说是有意引入话剧的舞台样式,表面上是让戏曲音乐自由发挥,实质上是置它于尴尬的境地。主要是没有使戏曲音乐结构戏曲化,没有充分运用戏曲音乐本有的表现形式,忽略戏曲语言、表演的旋律感、节奏感,使得音乐因素和其他舞台表现手段脱节,从而游离于整个戏剧之外,成为插曲。这其中也有编剧、导演的责任,未能重视戏曲艺术的基本原理,一味追求戏曲的观赏性和可看性,使得戏曲音乐失去章法,变得支离破碎。
还有个发音方法的问题,主要是假嗓问题。戏曲演唱发音方法必须科学合理,不能造成对演员喉部的生理损害,也不能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发音方法中的假嗓问题,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各剧种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如京剧中的旦角、小生的假嗓唱法还是很有特色的,如张君秋、叶盛兰的演唱就极受观众欢迎,也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明珠。京剧的老生、武生偶尔也用假嗓,如《四郎探母》中“叫小番”的嘎调,如果不用假嗓,很难翻出花样。我认为,京剧传统戏中可以保留假嗓的唱法,但京剧现代戏中则不能再用假嗓,这样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